文化局表示,去年深受觀眾喜愛「海上美術館」,今年則以不同形式再現正濱漁港,由台灣愛馬仕御用櫥窗設計師于安如,在漁船上打造「海龍宮之夢」,最迷幻、最夯的體驗都在這。 陳穎亭「晾曬的記憶」、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潛意識」,一起邀請民眾上船感受鏽蝕、搖晃的,海的日常。 (基隆文化局提供)市長林右昌指出,進入第六年的基隆潮藝術,深化城市品牌,越來越精彩,透過大家發想創作,看到不曾思考過的視角,讓市民或外地遊客對基隆有不一樣的認識。 今年有台灣、荷蘭、法國、墨西哥等國藝術家參與,延續一貫以海洋為主題,包括受歡迎的海上美術館二點內及夜間大型船型光雕,帶給民眾視覺上享受與衝擊。
- 社會學家李明璁聯手詩人向陽,首次以文學入港基隆潮藝術,作品《為了夢見海,所以在雨中小睡片刻》正是獻給雨都的浪漫詩歌。
- 搭乘大眾運輸,有幾個站點不見得是依照作品順序閱覽,但仍可漫步正濱漁港,邊完整欣賞展品。
- 「2019基隆潮藝術」以基隆市文化中心前廣場、正濱漁港週邊及阿根納造船廠遺構等三大展區,共展出13組作品內容豐富多元,其中又以「點亮阿根納」最為吸睛,期待展出期間無論白天或夜晚都能為基隆海港山城帶來不同以往的藝術氣氛。
- 2015年開辦至今的潮藝術,藝術家鄒曉葦集結歷屆參與創作者物件,以白日寧靜、晚上熱鬧的基隆崁仔頂魚市為發想,利用光線對比,描繪基隆的兩種面貌 ── 白天的漁港與黑夜的魚市。
白天有特色彩虹,到了夜晚則將披上耀眼光衣,燈光藝術家陳宗寶《拾光歲月 阿根納》將以簡約及較為空間像的手法,柱子連接內側形成框架,適當施以燈光照之,呈現阿根納造船廠的歲月流逝帶來的斑駁痕跡。 以生活用品電器組裝,李承亮所帶來的創作《月球太空計畫–太空艙》,像是誤闖時光宇宙掉落在展場的時空機器,從太空艙的一小部份讓觀者去連結更巨大的宇宙生活空間。 他試圖創造一個漫遊在太空與日常生活的裝置奇觀,一個由現代生活的疏離狀態下拓展的幻想場景,而兩艘獨具特色的太空艙,一艘頭頂長出熱帶植物,一艘則成了像是墜落數十年,已與周邊景致完美融合的太空盒子。
基隆潮藝術: 新北13校齊訪海大 海洋海事職探教育再深耕
文化局表示,今年十月是基隆藝文展覽月,在潮藝術展覽期間,文化中心第一陳列室、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及市長官邸,同時展出基隆海洋歷史相關特展,歡迎民眾來一趟基隆藝文之旅,附近和平島公園及八斗子周邊,看無敵海景風光。 文化局表示,去年深受觀眾喜愛「海上美術館」,今年則以不同形式再現正濱漁港,由台灣愛馬仕御用櫥窗設計師于安如在漁船上打造〈海龍宫之夢〉,最迷幻、最ㄎ一ㄤ的體驗都在這;陳穎亭〈晾曬的記憶〉、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潛意識〉也一同邀請大家上船感受鏽蝕、搖晃的,海的日常。 這個全台最美的公車藝術由近期剛獲選為 2020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代表團隊的「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所創作。 創作團隊選擇改造公車站來作為重要的入口意象,象徵藝術與居民交流的首站,以不同的角度讓民眾與漁港文化相遇,感受來自正濱漁港的風情。 此外,還有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吳天章的「潮汐1884」於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特別展出;2019潮藝術民眾票選最愛的兩件作品〈大地衣著〉、〈呼吸〉也回到岸邊等待大家來訪,15組藝術計劃透過不同面向的藝術創作帶來更豐富的「基隆潮」。 展覽期間每周日上午10時將由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深入介紹基隆、潮藝術、正濱漁港間的關係。
- 身為定居在基隆的天龍國人,知道展覽的晚,於是趁著展覽尾聲的最後一個假期,奔至基隆正濱漁港遊覽,參觀廢棄船展出的海上博物館,也花時間把夜間限定彩虹光照點亮阿根納造船廠的景點都給拍完。
- 藝術團隊AMCP Studio由此出發,以作品〈明日之境〉將展覽場地打造為正濱漁港首座未來標本博物館,邀請觀眾踏入一本海洋編年史,探究漁會大樓的古典秘密。
- 旅荷設計師詹喬鈞、楊水源分別以幽默手法入題「我依然等待著你」、五金行的視角「五金學:正濱五金」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
- 體育中心/李明融報導本屆2022卡達世足日本隊從「死亡之組」脫穎而出,依序擊敗曾經奪冠的德國和西班牙,一路殺進16強淘汰賽,和上屆亞軍克羅埃西亞逼到PK大戰,最終才以1:3落敗。
- 「2020 基隆潮藝術:海的一日」由新生代創作者陳彥安擔任策展人,邀請海內、外 15 組藝術家一同進駐基隆,藉由藝術家的獨特視角,運用藝術、記錄、社會參與等方式,挖掘出不一樣的海港風貌。
〔記者俞肇福/基隆報導〕「2020基隆潮藝術:海的一日」今晚於正濱漁港港邊舉辦開幕晚宴,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基隆市長林右昌、文化局長陳靜萍、藝文界貴賓在晚宴後,為台灣最大船型光雕〈阿根納的船〉作品點燈,正式宣告基隆潮藝術從25日開展到10月11日,為期17天的海港藝術季登場。 基隆市文化局推薦潮藝術順遊路線,「文藝青年之旅」推薦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基隆文化中心、市長官邸、正濱漁港、阿根納造船廠;「網美取鏡之旅」,連結潮境公園、海科館、正濱漁港、阿根納造船廠、和平島公園。 這次還有在基隆土生土長、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吳天章「潮汐1884」,於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特別展出;2019潮藝術民眾票選最愛的兩件作品〈大地衣著〉、〈呼吸〉回到岸邊等待大家來訪,15組藝術計劃透過不同面向藝術創作,帶來更豐富「基隆潮」。 此次由新生代創作者陳彥安擔任策展人,15組藝術家從時間軸角度切入,運用藝術、記錄、社會參與方式,挖掘出不一樣海港風貌。 自9月25日至10月11日於正濱漁港周邊、阿根納造船廠、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展出。
基隆潮藝術: 民眾黨立委候選人爆簽當選回捐「助理薪」
搭乘台灣好行-濱海奇基線於原住民文化館(正濱漁港)下車,或以下乘車方式。 你可以隨性在港邊找間海鮮小店,就這樣點些經典的在地海產料理,海鮮粥、蝦仁炒麵、鮮魚湯等,各種鮮甜的蝦子、魚,爆汁豐美的蛤蠣、彈牙有嚼勁的小卷等,這些都要品嚐一輪,也連同把基隆的海港熱情給收下肚中。 身為本次潮藝術隱藏版藝術家,陳聖文巧手下的精美刺繡,其實皆控訴著一段令人心痛的故事。 而除了細看特色動物刺繡外,陳聖文也利用船沙製作出一隻隻可愛的海龜,成了本次作品中的小小驚喜。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場館興建,走走停停十餘年,終於在2021年末揭幕。 有人說這個新地景,不會只是高雄的,而是屬於整個南方;也有人說,高雄根本沒有音樂產業,縱使硬體奪目又能改變什麼?
設計師深入正濱在當地駐點三個月,透過觀察當地的「海港式」五金,以及與五金行、船員、焊鐵等師傅和職人交流,了解正濱當地的產業鏈,再將這些獨特並富含漁村文化和前人智慧融合出五種「新式五金」,向觀者一展正濱道地的五金學。 旅荷台灣設計師詹喬鈞的〈我依然等著你〉是漂浮在海上的藝術裝置,設計師蒐集保麗龍和玻璃纖維等廢棄物,建構出一個迷你的奇幻飄島,呈現出當地集合體的意象。 鐵鏽染藝術家陳穎亭則利用白帆布工作手套創作〈晾曬的記號〉,藉由船上常用工具的鐵鏽染印在手套上,一排排吊掛起的白手套就像是記錄著漁民工作痕跡的圖鑑,船上角落也藏著本來就有的帆布工作手套,民眾可以適當地觸摸、翻閱那些漁民們晾曬的記憶。
基隆潮藝術: 探索漁業與海洋魅力!走進漁會正濱大樓、阿根納造船廠,2022「基隆潮藝術」限定登場!
創作者自2017年至今在正濱漁港生活和認識彼此,將曾經每一日與正濱漁港相遇的大小之人、事、物,可能是一段印象深刻的話、一張最感動的照片、一位感念的老船長,或是民眾留言和提供相關記事文件、也有我和在地人們互動所留下的,化為如浮島般一座的故事小船屋。 基隆潮藝術2025 昔日漁船裝載漁貨的漁箱,利用在地港邊材料,於臨海港邊透過建築構築成一座如島般的船型故事屋,邀請民眾來訪進入體驗、感受和經歷不同時空的歷史匯流之大小事。 「2020 基隆潮藝術:海的一日」由新生代創作者陳彥安擔任策展人,邀請海內、外 15 組藝術家一同進駐基隆,藉由藝術家的獨特視角,運用藝術、記錄、社會參與等方式,挖掘出不一樣的海港風貌。 堆疊的白色保麗龍箱、隱藏在休憩中的遠洋漁船的海龍宮酒吧、以當地地特有的五金製成的新式五金,和那夜間將點亮一艘骨架船的阿根納造船廠等等,民眾可以從中透過感知、記憶、滯留等不同途徑,拉出一條從過去延伸到未來的時間軸,在其中體驗基隆獨特「海的一日」。 海水鹹味搭配初秋海風,去年深受好評的「海上美術館」,今年又再現正濱漁港,團隊找來一艘正休駛中的遠洋漁船當作展場,讓參觀者能夠近距離一窺漁民的海上人生;船上共藏有三組藝術家裝置作品,身為台灣愛馬仕御用櫥窗設計師的于安如,此次在漁上船打造《海龍宫之夢》,為狹小船艙提供最迷幻的空間體驗。
基隆潮藝術: 相關圖片
就算你在近期未曾到訪基隆,滑滑手機之餘也應該不難發現,這裡已變成一個經常出現在社群上朋友們出遊打卡的熱門地點。 正濱漁港的彩虹小屋、鳥瞰山海的太平青鳥書店⋯⋯這個坐擁天然港灣地勢的台灣最北城市,展現越來越多元的地方創生魅力,擺脫昏暗雨都的刻板印象,吸引各地遊客前往。 從海洋廣場遠看東岸,那棟擁有10層樓以上的長榮桂冠酒店,以前可是熬母島所在位置;曾經過的城隍廟、哥倫布巷、百年防空洞,以及只有在基隆才吃得到的美食,請用自己或隨著在地人腳步,認識跟廟口有一樣精彩的基隆市。 好一大早,基隆外木山協安宮、漁村港邊,王爺海上遶境活動,正如火如荼展開。 俗話「落海靠媽祖,起岸靠王爺」,主管海上之事《媽祖》為台灣為民間重要信仰,走訪台灣西岸漁村,會發現以王爺廟居多。
基隆潮藝術: ‧ 新北13校齊訪海大 海洋海事職探教育再深耕
隨著腳步漫步至港岸邊際的海上美術館,作品們與考古學所秉持的實證法則相映成趣,除了粼粼波光映照在吳季禎關係美學的作品中,陳建智在移動與停泊間,探尋人類與濱海於孤島中共存的經驗,展區也點綴著蔡潔莘、LUA RIVERA、許廷瑞歷年繽紛的趣味之作,它們既象徵著海港文化的典藏,更指涉著島嶼價值的構築。 海味食堂以「歷史記憶傳承」、「在地特色翻新」、「飲食工藝創新」及「年輕潮流力量」四個維度,呈現基隆的海味。 像是蛋腸、吉古拉、咖哩沙茶麵,都是菜單上的熱門選手,透過在地媽媽的說菜演繹,每日販售限量藝術套餐。 懸掛於展場中的五組巨型連幅食物攝影,四組是藝術家採訪當地攤商;一組為藝術家對於這座城市的觀察回應,食物攝影所建構的是關於食物與回憶間的再製畫面。
基隆潮藝術: 以「基隆潮藝術」做為藝術共創前進行動,思考正濱及和平島以人文歷史藝術地景發展策略!
一塊黑矇矇的布,門口有人員站著說:走下船艙,裏頭空間很大四個人沒問題,這件作品《潛意識》要將門口的布放下觀看才是更清楚。 黑暗,裏頭密不通風,保留了船艙原貌有展品燈光點亮空間,打在牆上線條如海浪般,有高有低,體會漁工生活環境。 工具鏽蝕在手套留下了痕跡,一只只掛在船尾,藝術家陳穎亭觀察漁工身上穿的、手上戴的,觸摸機器與設備辛勤工作的狀態,透過手套與鐵鏽呈現這件《晾曬的印記》作品。 正濱舊漁會大樓、正濱漁港:基隆市內搭乘101、103、104、109號(經中正路)公車,於”漁市場”下車步行約2分鐘,抵達正濱舊漁會大樓。 搭乘大眾運輸,有幾個站點不見得是依照作品順序閱覽,但仍可漫步正濱漁港,邊完整欣賞展品。
基隆潮藝術: 基隆搶修供水幹管 6萬戶受影響
2020是寶藏巖正式以「共生」概念,與各種「關係」相處的第十個年歲,春夏四季,朝夕光陰。 和平橋上畫了一處最佳觀賞位置,但有電線交錯在阿根納的船作品上,美麗似乎就少了那麼一點。 《我依然等待這你》等你靠岸、等你回家,用著我滿心期待,滿滿的思念拿起港口飄來的保麗龍,堆高塗上搶眼色彩,你就會看見,也試著反思作品真正在透露的意涵。
基隆潮藝術: 隆潮藝術「未來島航」
藝術家郭月女〈流變空間〉則塑造出超現實氛圍的純白場域,有著介於固態與流質皮層間的特殊質地,探索人與流變空間的存在關係。 藝術家黃榮智的作品〈這是一種鹹鹹的味道〉則讓一盆盆的海鹽與天花板管線中的水互動,水由上而下滴落,改變海鹽形狀的同時,也散發獨特的海洋氣味。 因疫情延期的基隆潮藝術,在睽違兩年後終於在6月10日~19日正式登場,今年以「未來島航」為題,集結17組藝術團隊展演基隆城市與海港記憶,並進一步思辨海洋永續議題,攜手藝術家與在地職人,轉譯基隆特有的氣候、飲食直至地方生活情感與文學物件的諸多樣貌。 去年深受觀眾喜愛的「海上美術館」,今年則以正休駛中的遠洋漁船為展場,由台灣愛馬仕御用櫥窗設計師于安如在漁船上打造《海龍宫之夢》,在狹小船艙裡設計迷幻的視覺體驗,還有藝術家陳穎亭《晾曬的記憶》、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潛意識》讓大家一同上船化身成船員,感受鏽蝕、搖晃的海的日常。
基隆潮藝術: 台北│2020台北白晝之夜
阿根納船廠:基隆市內搭乘101、109號(經中正路)公車,於”和平橋頭(原住民文化會館”下車步行約1分鐘。 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基隆市內搭乘101、103、104、109號(經中正路)公車,於”中正區行政大樓”下車步行約1分鐘。 即使船隻已無法遠行出航,不過陶亞倫《浮沉》則帶領觀眾進入低矮的駕駛艙,穿戴上虛擬實境裝置,觀眾的身體即進入了一個與現場一模一樣虛擬的駕駛艙,但眼前與窗外的一切,變成了一艘全新的遠洋漁船,彷彿這艘大船重生了,緩慢地航行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
基隆東北方三面環海、小山丘佈滿的八斗子,它阻擋了強烈東北季風,還擁著早期是火力發電廠海科館、八斗街新舊人文,在大坪海岸換上草鞋,認識海洋生態,體驗種種樂趣。 基隆潮藝術 一不小心就錯過,《HOLONS》、《老人與海、大眾臉》就在潮藝術資訊站地下一樓,與地上二樓。 進到《HOLONS》地下一樓展間,懸吊的球體上下有規律的,像是在呼吸般吸引著,地面有它反射的光影,就彷彿置身在海洋看見泡泡、看見向著陽光的海面。 《一層層-丘陵,集散地,漁網,漁獲,鳥,港口》使用過的保麗龍盒被一層層疊起,大小不一看似有秩序的,他們樣子有些長草,有些盒子裡正積水,經過時間很自然地在這聚集,又有鴿子、海鷗自然飛過然後離去,整個城鎮就如同集散地般。 彩色屋旁出現用編織打造的一片繽紛海膽,這是《祖母的海膽》對傳統捕捉海膽流逝的表現,無論在何種角度都能明顯看見它,提醒生活與環境的改變。 基隆潮藝術2025 老舊殘破的,船隻就靠在港邊,船身已明顯生鏽就像年邁老人臉上的皺褶,讀不出他的年紀,卻能透過船上《海龍宮之夢》、《潛意識》、《晾曬的記憶》在海上搖晃多年,與漁民的共同記憶。
基隆潮藝術: 基隆潮藝術
有著重要地理位置、靠山靠海豐富自然資源的基隆,每年最受矚目的藝術展覽「基隆潮藝術」今年邁入第6年,以《海的一日》為主題,將於9月25日正式在正濱漁港開展。 透過「光影」來述說屬於阿根納造船廠的歲月記憶,歷史悠久的阿根納造船廠遺構,其最初為礦物運送的裝運碼頭,直到由阿根納造船廠使用。 阿根納造船廠時期所遺留的屋架柱梁結構與樓板及新設天車軌道、排水天溝,經查證是從日治時期過度後所增建構築而成,為保留這跨越時代的構築特質,規劃在阿根納遺構柱面及吊船架結構體裝設冷光投射燈,洗亮內部柱面強調空間感;同時,在天車系統及屋架天溝間也利用冷光投射燈來強調其建築結構之特色。 基隆市文化局長陳靜萍表示,基隆公部門首次在「台灣設計BEST一○○」入選獲獎,對市府團隊來說,無非是一大鼓舞。 經過港邊民宅時,你會看到有一處人家屋頂上有個如巨型瀑布的裝置,那是由擅長複合媒材創作的藝術團隊步里赫森打造出的〈溯〉,在夜間時會搭配由下往上的影像投射和變換的色彩光影,象徵著流動的洋流、呈現一日中海洋變化多端的意象。 荷蘭設計團隊 Martens & Visser 基隆潮藝術2025 的〈HOLONS〉可謂本展中最療癒夢幻的作品!
基隆潮藝術: 台灣唯一海上美術館!
作品們與考古學所秉持的實證法則相映成趣,除了粼粼波光映照在吳季禎關係美學的作品中,陳建智在移動與停泊間,探尋人類與濱海於孤島中共存的經驗,展區也點綴著蔡潔莘、LUA RIVERA、許廷瑞歷年繽紛的趣味之作,它們既象徵著海港文化的典藏,更指涉著島嶼價值的構築。 正濱漁港位於和平島南方,是歷史悠久的老漁港,早在西元1934年年由日本人創造,日據時期為台灣第一大港,曾為繁榮極盛的漁貨商港,是早期帶動基隆漁港興盛的主要功臣。 基隆市政府今天舉行本土語文口說藝術競賽,41所學校逾400多位師生參賽,許多隊伍將基隆特色融入劇本,有老大公、中元祭、田寮河、潮境公園、吉古拉、豆簽麵、沙茶牛肉等專屬基隆的祭典、景點、小吃,大家絞盡腦汁,說唱逗趣各展奇招。
插畫家紙上行旅以基隆常見的日常美食透抽為主角,象徵著⾃然環境,其頂部的三⾓形如同巨⼤箭頭,彷彿給⽣活其中的⼈們指引了⽅向。 基隆潮藝術2025 ・公車:搭乘基隆市公車101號於「正濱路口站」下車即可抵達,或103、104號(經中正路)於「中正區衛生所站」下車,即可抵達。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美國論壇「Reddit」貼出一張基隆西定河的照片,還分類到「都市地獄版」,照片中顯示除汙染外,還有老鼠流竄,在網上引發熱… 自來水公司埋設在基隆市富狗橋附近地底的700公厘管線破損漏水,水公司昨晚10時起施工換管,將造成約2萬戶停水、約4萬戶水…
基隆潮藝術: 基隆潮藝術就從正濱舊漁會大樓開始!17位藝術家、17件作品,一起舞動基隆港
夜晚的漁港也因著作品而發光,熱門打卡景點阿根納造船廠邀請熱門電影《沉默》、《返校》指定場景製作團隊「木罐子設計製作」,打造臺灣最大船型光雕〈阿根納的船〉。 擅長複合媒材創作的藝術團隊步里赫森作品〈溯〉以水意象的形體,矗立在山壁和民宅之間,與之共存。 藝術家丁建中則延續創作脈絡打造作品〈暗潮3.0〉,具體化海風、海流意象,以隨風飄逸的藍色光束溫暖陪伴夜釣客與旅人。
基隆潮藝術: 唐鳳吃麵線推雲市集 立委:放錯重點 民眾更關心資安
此次由策展團隊宜東文化,邀請新生代創作者陳彥安擔任策展人,和國內外15組藝術家進駐基隆,以港口為核心,透過藝術家視角和美學語言展現海港文化,希望讓民眾對海港不單是漁獲、海景等印象,也能感受到海與人之間緊密而深刻的情感連結。 2019『基隆潮藝術:流』,匯聚13組國內外藝術家創作,於文化中心廣場、正濱漁港、阿根納造船廠3展區展出,爆紅「海上美術館」獲關注,市長林右昌5日下午抽空前往朝聖,忍不住跟藝術品拍了好幾張網美照,歡迎大家趁著假期,感受基隆獨特藝術氣息。 展覽期間,每周日上午10時將由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深入介紹基隆、潮藝術、正濱漁港間關係;10月3日(六)流浪教室舉辦設計工坊,帶領民眾以創作形塑自己的漁港印象。 來自台南的設計團隊,堅實的製作力曾出現在你看的那檔展覽、那場舞台劇或是那晚的電影,時間堆疊的阿根納造船廠,安靜佇立在河海交界「咚…咚…」這裡曾經充滿巨大的能量,讓藝術家來點亮它吧! 身為正濱漁港周邊必訪景點的阿根納造船廠,此次在《沉默》、《返校》指定場景製作團隊「木罐子設計製作」操刀下,化身為台灣最大船型光雕《阿根納的船》。 本屆以「竹」為題,展區分為中壢大崙、平鎮雙連坡,邀集藝術家依自然與人文環境特性設置作品或駐地創作、或與民眾合作共創;此外,也思考竹材進入生活空間及竹產業發展的可能性,打造桃園的國際性文化節慶。
基隆潮藝術: 台版威尼斯變身「海上美術館」!2020基隆潮藝術節賞台灣最大船型光雕
在正濱漁港、阿根納造船廠及校官眷舍周邊,港灣、海風、微雨,加上「海上美術館」及「阿根納造船廠」燈光投影,讓這些藝術作品展現多元的風情,成為台灣最獨特的藝術節慶活動。 基隆潮藝術 展覽期間每周日上午 10 時將由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深入介紹基隆、潮藝術節、正濱漁港間的關係;10 月 3 日(六)流浪教室舉辦設計工坊,帶領民眾以創作形塑自己的漁港印象。 另有由策展團隊親自帶領的導覽活動,體驗海的一日散步趣,可於展覽期間平日報名參加。 潮藝術邀請飲食作家葉怡蘭和盧怡安策劃「海味食堂」,並邀請地方媽媽共襄盛舉,介紹當地飲食文化。
展覽期間,每星期日上午10點由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深入介紹基隆、潮藝術、正濱漁港間關係,更多展覽與活動資訊,可上「2020潮藝術」臉書粉絲專頁查詢。 「無敵海景之旅」,則推八斗子火車站、望幽谷、大坪海岸、正濱漁港、阿根納造船廠、基隆文化中心、海洋廣場;三路線囊括歷史建築、藝文特展、海岸風光及網美拍照熱點,希望民眾來看潮藝術,順遊特色景點,探索更多基隆美。 漁港周邊匯聚各種型態作品,包含藝術家王煜松以漁網、保麗龍等富含港口意象的素材創作;旅荷設計師詹喬鈞、楊水源分別以幽默手法入題〈我依然等待著你〉、五金行的視角〈五金學:正濱五金〉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 林市長指出,進入第六年的基隆潮藝術,深化城市品牌,越來越精彩,透過大家發想創作,看到不曾思考過的視角,讓市民或外地遊客對基隆有不一樣的認識。 今年有台灣、荷蘭、法國、墨西哥等國藝術家參與,延續一貫以海洋為主題,包括受歡迎的海上美術館2.0及夜間大型船型光雕,帶給大家視覺上享受與衝擊。 「2020基隆潮藝術:海的一日」,將於9月25日盛大開幕,匯聚海內外15組藝術家進駐基隆,邀民眾透過感知、記憶、滯留不同途徑,體驗基隆獨特「海的一日」,市長林右昌和策展人陳彥安、文化局長陳靜萍18日點亮微型光雕,邀大家看見基隆,這個海港城市繽紛色彩與豐沛活力。
基隆潮藝術: 海上美術館︱2020基隆潮藝術:海的一日
而在十月初兩個連假期間,將搭配推出無人機展演,邀請大家來嘉團圓賞月,體驗越夜越美麗的嘉義市。 基隆潮藝術2025 專屬夜晚的饗宴─「光織影舞」,將在北香湖公園裝設7大光藝術裝置,我們把北香湖的「音符步道」用織帶布條與燈光圍繞,讓您漫步在七彩步道內,順著紅橙黃綠藍靛紫的織帶色彩,走一圈音符步道伴隨光影層次變化及輕快樂音,走向北香湖美麗的湖面。 2020音似愛你愛你,象徵充滿戀愛氣息的一年,今年沙雕展特別選在八里婚紗廣場,來展示16座沙雕作品,透過沙雕師的巧手,以「液態之美」為題,引領民眾走過對愛情的憧憬、戀人相識相愛到步入婚姻等幸福三部曲。
長期從創意文化出發的竹圍工作室也邀請國際藝術家進駐正濱漁港,以工作坊、活動、交流、演講或小型展覽型式為主,形成港口藝術村共同探討社會永續與生態。 2019潮藝術展期從9月27日至11月8日,每周六下午3時由策展人蘇瑤華定時導覽。 展中有多件呼應這座日本時代建築的創作,如藝術團隊 AMCP Studio 以此地過去作為「水產館」的歷史出發,創作〈明日之境〉將展覽場地打造為正濱漁港首座未來標本博物館,邀請觀眾踏入一本海洋編年史,探究漁會大樓的古典秘密。 而大樓中庭的作品〈潮來潮往〉,藝術家陳淑強利用環保回收廢棄漁網為主體,進行的現地創作,在徐徐的海風中,感受到這塊土地的鹹甜記憶。
基隆潮藝術: 台灣之光
「永鴻發捌拾捌號」去年也曾為潮藝術策展場域,然而隨著時間,船體也漸漸老化,因此陳建智創作〈進行島〉時,特別設計了連接地面、減少船體承重的結構,整件作品彷彿飄浮登陸船上的特殊空間,讓人們得以參與其中,感受自己與此處的關係。 宜東文化承辦潮藝術第三屆,每一次幾乎都邀請不同的藝術家,希望呈現多樣看待基隆的視角,因此本次特別打造了一個回顧過往創作的小展區,由藝術家鄒曉葦統籌〈基隆潮藝術回顧展:天光之間〉。 漁會正濱大樓過往曾為水產館,團隊將當時的「標本室」轉化爲一處虛擬的未來博物館,並試著將時間往前拉進西元2249年,福爾摩沙海洋歷史博物館特展中的3D列印「淺海扇刺棘魚」震撼重生,透過幽微氛圍的藍色小屋,將海洋生態過往的繁華以及今日瀕臨的危機呈現給民眾。 基隆潮藝術2025 新媒體藝術家丁建中,延續其一貫的創作脈絡打造作品《暗潮3.0》,以光為媒材,將海風和海流具體化,是自然現象、更是乘載著情感和故事的記憶浪潮,在海風的吹拂下,溫暖而不炙熱的藍色光束陪伴所有愛海、以海為家,又或者只是想傾吐心聲的旅人和過客。 另外,本網站也提供周邊景點自動偵測服務,我們建議您允許本網站取得您的位置資訊,以開啟及使用此智慧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