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基隆城市博覽會仍將在10日到19日如期登場,民眾黨立法院黨團今(6)日舉行記者會,針對基隆城市博覽會呼籲中央和地方政府提出因應計畫,兼顧防疫與民眾觀展意願。 :綜合評估網路聲量與網友語意情緒,分析各熱門候選人的網友評價。 各熱門候選人的情緒、聲量皆經過標準化分數處理,得出好感度分數,再進行各縣市候選人彼此的比較,評量不僅需要聲量高,而且是好評要高,負評要低。 步槍演進2025 好感度分數範圍在0-100分之間,分數越高,表示整體網友對於該位候選人的好感程度越佳。
科特原是水手,在船上用木頭刻了個轉輪槍的雛形,在後來申請到美國與英國的專利。 從他的第一支派特生(Paterson),軍用的沃克(Walker),到他個人事業的顛峰,1860陸軍式以及他最後看到的1862年警用槍,科特不僅創造了轉輪槍,也引導了黑火藥轉輪槍的黃金時代。 到了1860年代,因為刺針式紙包彈的刺激以及連發槍的需要,金屬子彈底部開始裝底火,最早發展出來的是緣火式(rim-fire),不僅有底緣,把底火藥粉裝在殼底的邊緣裡,而且彈頭都是圓頭的。 早期的連發槍全都是使用管式彈匣,子彈一顆連一顆塞入,如果底火在殼底正中間,彈頭是尖頭,那在後作力時,彈匣裡的子彈很有可能會爆炸。 如前所述,刺針槍的最大的問題是閉鎖不良,燃氣後洩,即使是法國的契什葩步槍也因橡膠在高溫下的硬化,老化而無法持久。 所以,大家都開始從子彈的設計來著手,得到的共同結論是金屬(彈殼)子彈(metallic cartridge),經過改良後,這種子彈一直沿用到今天。
步槍演進: 自動步槍射程
而如果他是從一旁跳出,並嘗試搶奪武器,那垂直托擊便是可行的,透過敲擊下巴或者是軀幹,藉以使敵人失能,再加以射殺,前提是他沒有穩定你的武器的話。 這種十萬火急的時機,士兵將不會有足夠的時間去握槍托根,而是要馬上利用有限的空間發揮最大的力量,透過手握手槍握把並利用槍口捅敵人的咽喉處,將能夠有效擊退敵人,並使後方的隊友解決敵人,以爭取到自己修復槍枝的時間和生命。 步槍演進2025 上面針對刺槍術有這麼長的貶責,不代表筆者是反對刺槍術存在的,而是認為刺槍術的使用時機不應該只是拚死一搏,而是以「輔助步槍射擊為主,肉搏為輔」。 (如以色列的Krav Maga)這其實跟國軍所想的是不同的概念,國軍的射擊和肉搏是完全分開的,當然,在能夠射擊的時候就射,在不能夠射擊的時候就肉搏是正確的,然而這並沒有考量到不能夠射擊的時候是有很多種的,彈盡援絕只是其中一種。 也因此我們不得不反思,國軍刺槍術到底應用在的是什麼樣的場合?
大家都知道,火藥一濕就糟糕了,所以當時的人非常注重火藥的潮濕度,甚至人們分開的時候,不說再見,而說“切記保持火藥的乾燥”(keep your powder dry)。 它告訴我們,中國人在公元1259年在壽春府(今安徽壽縣)就曾用火藥從竹管來射子窠(陶土粒),史稱“突火槍 “,是日後火銃的前身。 火銃的發明是在元朝,現仍存有元文宗至順三年(1332年)架上發射的盞口銃(口徑較大),及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手銃。 同突火槍相比,金屬管(早期多為銅或生鐵)的火銃堅固耐用的多,所以能使用較多的火藥,威力大,壽命長,是元軍攻城掠地的利器。 早期銃的口徑小的在10mm到20mm之間,長約 350~400mm上下,沒有木托或木柄,不利拿在手上發射。 T91戰鬥步槍進行175公尺射擊時,其彈著面積相較於T65K2步槍擴大近10毫米;進行100公尺射擊時,10發子彈平均散布面為15公分,其後座力也因槍管縮短、重量減輕而比T65K2步槍上昇約20%。
步槍演進: 中國染疫黑數多 缺基礎資料難判致病力重症率
即時中心/林捷庭報導長榮航勤地勤人員元旦集體休假怠工,雖然造成航班延誤及影響旅客,卻引發各界聲援,先是長榮航空工會發聲力挺自家人,要求提高地勤薪資水平及補足嚴重欠缺人力,桃園機師工會也發文支持合法休假行動,更揭露據機師工會所知,去年航勤激勵年終獎金僅新台幣「1萬元」。 一隻長年征戰的軍隊,對於戰爭的變化以及觀念的更新,是永遠快過於一隻完全不作戰的軍隊的,當然,依照地區不同也必須有不同的做法,然而當敵人在改變、科技在改變、觀念在改變的情況下,拿半個世紀以前的經驗作為基礎,顯然就是落伍並且錯誤的。 2009年9月,英軍少尉James Adamson在渡河過程中遭遇塔利班伏擊時,先用手中的步槍射殺一名聖戰士後,再爬上岸,利用地形掩護以刺刀刺進機槍手的胸膛,刺殺敵人。 步槍演進 就舉這三個比較著名的例子來說,儘管這兩次的刺刀衝鋒所持用的步槍都不同,前者是傳統構型且較長的FAL步槍,後者則是犢牛構型且較短的L85步槍,但其所發揮的精神和效果是一樣的,前者是衝鋒佔領陣地而後者則是突圍。
-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開發出「多邊形光膛槍管」,號稱能夠將一般步槍射擊精度提升到特等射手水準,射擊精度提高2.5倍,槍管壽命則可提升2倍以上。
- T91戰鬥步槍的總零件數由原本的T65K2大大小小總計25個分開的獨立零件縮減為一體的四大部分,因此在維修上與保養上更為方便。
- 「台灣的醫師,去美國很近,到花蓮很遠。」—薄柔纜醫師(花蓮門諾醫院創院院長)贏過醫師的LINE群組今早,…
- 紅衣軍是正規軍,大部分都拿火槍,裝彈快,在平原上面對面的打仗,佔淨優勢。
- 鉤槍的設計完全是針對守城軍的需求,又笨又重還帶鉤子,非常不適合步兵(infantry)在寬廣的戰場使用。
- 而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今日也在臉書PO出自己昨(30)日晚間用手機拍下的彩排時的101照片,並自己後製上字,他喊話「我只做地下路基,不做地下市長,新年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照片吸引上千網友按讚留言,甚至有高雄網友留言直呼,「以前很自傲高雄有您,現在很羨慕台北有您」。
T91戰鬥步槍的傳動系統與比利時FN FAL自動步槍類似,採用短衝程活塞傳動設計,聯勤205廠特將其模組化,將活塞連桿、緩衝簧、緩衝簧座、連桿緩衝簧、連桿緩衝簧座一同放入活塞導管內,統稱為「傳動機構」、另稱「活塞鋼管組快拆系統」。 但是傳動機構不具備FN FAL自動步槍的進氣調節鈕,儘可能簡化單兵野外保養麻煩,在拆卸保養方面也比舊型T65步槍系列簡便。 國造57式步槍是中華民國經美國春田兵工廠原廠授權在中華民國由聯勤60兵工廠(1976年改制為聯勤205廠)製造的M14自動步槍,1968年(民國57年)開始正式服役,命名為57式步槍。 另外一個問題是,後備部隊使用的槍械不太可能跟著換裝XT112,雖然國軍已經宣誓常後一體的政策,但從預算與各種層面來看,要在短時間內為後備部隊換裝XT112並不切實際。 比較好的狀況是從常備部隊退下來的T91,在經過檢整後,可以撥交後備部隊使用,讓那些狀況不好的T65K2快點退役。
步槍演進: 槍管
2022年即將結束,台北市政府今(31)日舉辦「台北最High新年城2023跨年晚會」活動,是台北市長蔣萬安上任後首場大型活動,如何避免人潮擁擠、疏散動線規劃等,成了蔣萬安的一大考驗。 而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今日也在臉書PO出自己昨(30)日晚間用手機拍下的彩排時的101照片,並自己後製上字,他喊話「我只做地下路基,不做地下市長,新年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照片吸引上千網友按讚留言,甚至有高雄網友留言直呼,「以前很自傲高雄有您,現在很羨慕台北有您」。 在總結之前,筆者也不得不反過來稱讚國軍對於刺槍術仍有正確觀念的,那就是在訓練的部分,刺槍術訓練可以達到強身健體之效,並且提升士氣,這點全世界的刺刀訓練皆然。 第三件是在伊拉克的巴斯拉,在這個地方,英軍面對的是一群素質低落的叛亂份子,或許這其中有前伊拉克軍,但依然無法與英軍相較,當時英軍選擇了以刺刀衝鋒來突破重圍,最後消滅35名敵軍,但是確實死於刺刀下的依然未明。
步槍演進: 中國
在1811年,美國人郝式(John H Hall)創造了第一個成功的後膛槍設計,得到美國專利,美軍從1813年一直測試到1817年,從1819年開始,美國成了第一個採用後膛槍為制式武器的國家。 這槍有一個可折起的藥室(breech chamber),連續射速是當代前膛槍的2.5到3倍,槍機點火先是燧發式,後來採用火帽式,口徑有.50及.52兩種,一直生產到1850年代,總數達4萬支左右,在內戰時還有1萬支堪用的拿來參戰。 在火繩式槍機及原型槍發展的同時,來福線也出現了,可是在早期沒有人重視。 這靈感有可能是來自弓箭尾部的羽毛(fletching)安裝的方式,使得箭會在空中自轉,保持飛行的穩定。
步槍演進: 使用國家和外銷情形
美軍因此還緊急啟封一批庫存的M14,在配備光學瞄準鏡以後供美軍使用,以對付遠方的目標。 叢林作戰環境的特性,是接戰距離很近,M14的長距離精準射擊能力變的無用武之地,遠不如能快速壓制敵人的AK-47突擊步槍。 再加上補給不易,每個士兵所能攜行的彈藥重量又有上限,口徑越大的子彈代表越重,能攜行的數量就越少,非常不利於深入叢林作戰的前線部隊。 美國使用7.62口徑的子彈,發展出了非常有名的M1903春田步槍、M1加蘭德步槍,分別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 由於美國是這兩場戰爭的重要兵工廠,也讓這種口徑的子彈,變的非常普及。 不過這兩者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美軍的次世代班用武器將全面改採6.8公釐口徑子彈,國造XT112則是繼續延用現有的5.56公釐口徑子彈。
步槍演進: 美軍如何反制中國新戰術?顛覆傳統海戰觀念的分散式海上作戰
法國人在十八世紀下半發明了一種圓錐狀的米尼彈頭,口徑遠比槍膛小,即使膛內有火藥殘渣,也能輕鬆裝入。 這彈頭的底部有凹洞,在射擊時,火藥燃氣的壓力衝擊那凹洞,使得彈底像裙子一樣的張開來撐住槍膛,完成氣密及彈頭行進的穩定,得到良好的精確度。 現代的空底(hollow base)彈頭,採同樣原理,使得在誤差大的槍膛內,仍能達成氣密。 在十九世紀末期,德國發明尖頭彈(spitzer),在外彈道的表現,遠勝圓頭彈。
步槍演進: 設計
T86、T91雖同為短衝程活塞傳動之槍枝,但其瓦斯缸管與活塞系統設計異於T65槍系,已和AR-18無關。 步槍演進2025 可選擇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一般士兵的57式步槍不具備可轉換為全自動機能的開闢,只能半自動射擊,轉換全自動射擊模式需要換裝快轉拴式槍栓慢機柄。 有效射程500公尺,加裝兩腳架、狙擊鏡可延伸有效射程到700公尺。 配美式M6刺刀,可以特殊槍彈(空包彈)直接發射套在槍口的22毫米槍榴彈,加裝手榴彈拋射器也可發射手榴彈。 美軍全面換裝6.8公釐子彈,代表美國的盟邦未來可能會跟進,台灣在為國軍部隊換裝XT112時,仍選擇採用5.56公釐子彈,這是否是個正確決定,就有討論的空間。 以優點來說,新一代步槍若不改變口徑,就不必新開6.8公釐子彈的生產線,可延用目前的子彈。
步槍演進: 台灣援助烏克蘭 中華民國國旗現身基輔廣場
第二件是福克蘭戰爭,福克蘭戰爭時的自動武器配給率已經增加許多,但此時雙方的武器仍然是自動步槍為主,但畢竟自動步槍在速射方面仍無突擊步槍般優秀,同時英軍成功奪下阿軍陣地的其中原因也包含素質,跟上面一樣,死於刺刀和槍下的數據不明。 步槍演進2025 在日漸走向高科技的戰爭中,白刃戰不再像以往那樣頻繁,甚至可以說將近絕跡,但作為步兵肉搏技能的一環,刺槍術仍然是步兵必修的技能之一,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步兵的技能也必須跟著適應。 足見世界各國先進步兵除了裝備的更新之外,戰技也有所更新,諸如新的射擊法,新的進階射擊技巧、近距離射擊技巧等,甚至還有退役美國海軍陸戰隊認可的民間軍事公司所提供的快速換彈匣術,都呈現出了國外在對於專業素養的認可以及其資料經驗蒐集的更新快速上。 在訓練上,國軍刺槍術也是與日軍相當類似的,一開始是讓士兵對空練習,後來對刺才是穿著日式的護具,手持覆膠木槍來練習交習,以培養士兵距離感以及面對對手的感覺。
火槍從一個具體的定義慢慢得演進成普通長槍的概念,在它興起之後的三百年間,有了很多改變,從開始的又笨又重到後期與現代長槍相差無幾。 步槍演進2025 到了十八世紀初,有所謂的來福火槍(rifled musket)的出現。 在當時認為與來福槍有別,照今天的眼光來看,兩者都是來福槍,沒啥不同。 我們現在唯一能確定的,就是在前膛槍時代,只要打個一,兩發,有旋轉來福線的槍管就塞滿了火藥及彈丸的殘渣,沒有辦法再裝彈,非要好好得清一清,比滑膛槍更糟糕。 這就是為甚麼雖然來福線對槍枝的精確度有很大的提昇,來福槍(rifle)卻一直要到好幾個世紀以後才流行起來的原因。
步槍演進: 戰術滑軌
即時中心/顏一軒報導台灣中油今(1)日宣布,自明(2)日凌晨零時起汽油調漲0.4元、柴油調降0.1元,參考零售價格分別為92無鉛汽油每公升29.5元、95無鉛汽油每公升31.0元、98無鉛汽油每公升33.0元、超級柴油每公升27.8元。 來福槍/線膛槍(rifle):早期是前膛槍,後期至今是後膛槍。 至十九世紀出現了可以旋轉穩定的米尼彈(Minié ball)之後,從製造時就鍛有膛線的槍械才成為主流。 元旦第1天,也有防疫新政策上路,從今日起,從中國來台的航班,旅客落地後,都要在桃園機場,接受唾液PCR採檢。
步槍演進: 美軍濱海戰鬥艦問題多,台灣若要接手該如何思考?
奧地利人基阮都利(Bartholomeo Girandoni)設計的1780型氣槍,在150碼以內很有殺傷力。 它使用一個可拆式的槍托儲氣室,每次打好氣可射20發.50的彈丸。 步槍演進 不僅如此,這槍是後膛槍,而且有一個管式彈匣,可裝20顆彈丸,連續射速比拿破崙的火槍快了至少 10倍。 同時每個氣槍手攜帶3個儲氣室,80枚彈丸,殺傷力強大,法軍怕得很,有令只要抓到持氣槍的軍士或平民,一律當場處決。 早期的金屬彈主要是用來解決後膛槍燃氣後洩的問題,1850年代中期,光在美國就有奔賽(Burnside)及美那(Maynard)兩種設計,殼頭(case head)上只有一個洞,沒有底火,都是靠外在的火帽點火,火花直衝進洞,點燃火藥。 在綴思刺針槍發明時,紙包彈也有所改變,主要是彈頭形狀的改變(從圓球變圓錐狀,conical),以及在彈頭底部加入雷汞來做底火,子彈的擊發是用刺針撞擊彈頭底部的雷汞來發火,彈頭底變成鉆鐵(anvil)。
步槍演進: 美軍NGSW計畫最後階段:後冷戰時期輕武器能否抬頭?
刺槍術不該只是一種武術,也不該去炫耀正統刺槍術產生的威力,如果不能正視刺槍術為士兵帶來的真正效益,那勢必會有所偏頗,並且造成軍隊的人員消耗以及打擊人員士氣。 儘管手持槍托根在做格擋、突刺、交習時會顯得順手,但在激戰中,士兵勢必仍要將開火手自握把移至槍托根,反應速度自然不如直接握持手槍握把,而在戰場上,反應速度占了絕大的要素。 2004年5月18日,英軍對叛亂份子發起刺刀衝鋒以突圍,最後消滅35名叛亂份子(含射殺)而傷3名英軍的情況下突圍成功收場。 1982年6月13至14日,英軍蘇格蘭衛隊對阿根廷軍的廢屋山陣地發起刺刀衝鋒,並且成功奪下據點,折損29名英軍,50名阿根廷軍。 最初日軍在接受西化時,學習的肉搏方式為法式刺槍術,而在1887年舊日本軍則廢除了法式刺槍術,並日本國傳統槍術轉變作為日後日軍刺槍術的依據,銃劍術。 在此特舉這三個國家的原因,是因為這三種國家分別代表了傳統、修正以及犢牛槍型的刺槍術應用,因此在應用上也有微妙的不同,以下就是要探討這三個國家刺槍術對於精神層面和技術層面的箇中奧妙。
步槍演進: 沒有誰是局外人!《台灣犯罪故事》寫實刻劃出人性善與惡
氣槍在十五,十六世紀時開始出現,最早這些都是使用壓縮空氣的前膛槍。 最早的氣槍使用一個附在後槍托裡的手拉皮製風箱(bellow)來打氣,所以這些叫做風箱槍。 從機械設計來說,這些風箱很顯然的沒有辦法產生高壓,而且這些槍工藝精美,純粹是給當時上層社會的有錢人在室內打靶玩的。 彈簧活塞式(spring-piston)的氣槍也在那時出現,可是那時的彈簧是葉片式(leaf type)的,彈力,伸展度都不佳,也沒法產生較高的初速。 所以一直要等到打氣式(pneumatic)氣槍的來臨,人們才知道空氣槍的潛力。 可是這種緣火式彈殼,底緣一旦被打凹下去,就沒有辦法回復原狀,無法回收,重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