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省廟詳盡懶人包

之後楊家媽祖先改奉於新港水仙宮,直到2002年起於水仙宮旁新建一天后宮,承襲古名命名為笨港天后宮,並將古笨港天后宮之廟史納入其自身廟史。 但在1988年,因為朝天宮單方面使用「媽祖回娘家」等字眼,並且無中生有地宣稱「大甲媽是北港媽的分靈」,引起大甲鎮瀾宮抗議,最後遂將「北港進香」活動改稱「遶境進香」,並將路線改往新港奉天宮。 1990年代,在兩岸交流開放以後,臺灣許多媽祖廟蜂擁前往福建湄洲島進香,並捐款興建殿宇。

  • 南鯤鯓代天府還有個求財秘密武器,位在正殿後有塊全台唯一用咾咕石砌成的牆壁,被稱作「九五至尊金錢壁」。
  • 殿宇兩側建築有雙層廂樓,殿後亦建二層樓,均供香客住宿,可容千人左右。
  • 起初建廟時,就秉持著「蓋一件可以流傳後世,有著世界觀格局的藝術品」為目的,而打造出極有特色的廟宇。
  • 國人絕大部分的宗教信仰就是進廟參拜,但礙於疫情關係,大家已好長一段時間無法入廟,即便是現在「微解封」,還是有許多限制,除了人數,還有不能擲筊、求籤和收驚等。
  • 在捷運奇岩站不遠處的法鼓山農禪寺,樸實典雅的清水模建築搭配一池清水,除了讓人平靜心靈,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走在寺外園區,感受那份屬於宗教聖地的寧靜與神聖,把所有的煩惱一掃而空。

大甲鎮瀾宮俗稱大甲媽祖宮、大甲媽祖廟,位於台中市大甲區順天路158號,大甲火車站正前方200公尺處,主奉天上聖母媽祖,為台灣媽祖信仰的知名廟宇之一。 近年來,大甲鎮瀾宮媽祖的遶境進香發展成宗教界的盛會,曾遠赴湄洲媽祖廟進香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大甲媽南下遶境進香活動。 數月後,民政局向臺北市政府改進攤販管理專案小組回覆說改建廟宇以容納城中市場攤販的構想,經民政局與城隍廟財團法人研討,判斷可行性不大。 廟地離城中市場不遠,外圍流動攤販聚集,以警察單位為主的台北市攤販處理小組提出構想,希望推動改建城隍廟成高樓大廈,廟宇放置頂層,其餘各層仿效市場出租攤位態,以徹底解決攤販問題,此構想獲得一些立法委員及臺北市議員的支持推動。 對此,廟方的游姓幹事表示,舊董事會原望政府能以贈與方式取得土地所有權自行改建大樓,城隍廟一旦改建大樓,仍應保持單純,多餘樓層如設置圖書館、講經堂等,乃較適切,若作為攤販集中市場,勢必增加管理上問題。 〔記者劉慶侯/台北報導〕1947落座於台北市中正區的武昌街的台灣省城隍廟,日前執事人員受城隍爺感應,對外展示法器「玉如意」供人祈福消災,但卻遭人竊走。

台灣省廟: 台南下營上帝廟年貨大街 1/19~25封街登場

行天宮參訪香客眾多,本宮位於台北市市區,另有兩座分宮。 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北投分宮,次之是三峽分宮,本宮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為行天三宮最晚成立者,行天宮也成為大臺北地區關帝廟的代表,廟門設計上與文廟臺北市孔廟相同,大門均沒有門神圖樣,用欞星門108顆門釘代表108位神靈,即36天罡星、72地煞星。 2004年起,三芝福成宮出自於臺北大天后宮的金面媽祖神像從臺北府城北門進城後,其鑾駕就會在臺灣省城隍廟停駐,北臺灣各地媽祖廟也會同時將供奉的媽祖請至城隍廟,宛如小型的媽祖高峰會。

首廟天壇正殿結構宏偉,高掛著不少歷代名人的贈匾,「一」字匾更是一絕,和臺灣府城隍廟的「爾來了」、竹溪寺「了然世界」合稱臺南3大名匾,一字匾有「千算萬算,不如老天一算」的寓意。 書法文簡意賅、蒼勁有力,匾額上環繞12句閩南語押韻七言詩(即7個字形成1句),依照逆時針方向由左上開始閱讀,目的在說明玉皇上帝賞罰分明、天理昭彰之意,以警惕世人費盡心機也不如神明的厲害。 位在彰化鹿港老街裡的天后宮,每年農曆春節或是假日,總會擠滿許多信徒前來參拜、祈福,但有了網路版的服務後,不少人都覺得在疫情期間或是不方便出門時相當方便,可以詢問湄洲媽祖內心的疑惑,包括健康、事業和財運等。 許多網友試過後都表示,真的很「一針見血」,媽祖的籤詩總是突破盲點。 新竹城隍廟的網站相當簡易,民眾進去後,只要點擊網頁上的左上角「聖籤詳解」,就會自動跳出一支籤詩,接著往下滑就可以依照籤詩號碼獲得解籤。 台灣省廟2025 建議可以先在心中說明無法到廟裡參拜求籤的原因,接著再默念自己的姓名、地址,以及想求的事情,然後再點選,就可以獲得屬於自己的籤詩。

台灣省廟: 高雄小黃1/19~29春節加成 夜間加2成、每趟次再加收50元

對此,廟方解釋是因廟方派系無法整合等諸多因素,導致多年未遊行,直到1995年才恢復舉辦。 臺灣省城隍廟的王真如表示與全臺灣各地供奉的縣城隍、都城隍比較,省城隍相當於省長位階,主張此廟為臺灣唯一的省級城隍廟。 而另一看法是,新竹都城隍廟是全臺的城隍廟神格位階最高的,一般城隍廟的城隍位階相當於縣長,新竹城隍廟的都城隍則相當於省長。 另臺南市的國定古蹟臺灣府城隍廟是自明鄭時期以來之官建城隍廟,年代最早,亦為省級城隍的「威靈公」。 臺灣臺北市中正區武昌街一段14號主神城隍尊神例祭國曆10月25日廟格公廟建立时间1947年地圖臺灣省城隍廟,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光復里的城隍廟,主神為城隍,與台北府城隍廟都是源自臺北府縣城隍廟。 國人絕大部分的宗教信仰就是進廟參拜,但礙於疫情關係,大家已好長一段時間無法入廟,即便是現在「微解封」,還是有許多限制,除了人數,還有不能擲筊、求籤和收驚等。

從鄭成功趕走荷蘭人開始,台灣的重心都在南部,由於漢人的移居發展,1723年先從諸羅縣分出彰化縣,再從彰化縣分出淡水廳,管理大甲溪以北的地區,1733年淡水同知徐治民於竹塹環植刺竹,並建四座木製城樓。 所以第十代淡水同知曾日瑛決定將淡水廳治設在竹塹,並建了今日的新竹城隍廟。 三郊鎮港海安宮廟方沿革以清乾隆元年(1736年)三郊迎請湄洲媽祖建廟奉祀為創建年份。 從三郊最早所建廟宇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之臺南水仙宮來看,廟方沿革確實不無可能。 但考諸乾隆中葉繪製之《臺灣輿圖》,西定坊南勢街尾未有海安宮之標示。

台灣省廟: 景點地圖

臺灣省城隍廟原址位於巡撫衙門後面南側,格局輝煌,與石城同建。 增建後的省城隍廟和原有傳統寺廟建築形式與佈局有所改變,是成為一座二層樓,而細細觀察其建築外形與細部裝飾,仍處處保有傳統宮殿式建築的規矩式樣。 依據1972年行政院公布實施的《台灣地區國有財產捐贈寺廟教堂辦法》,寺廟教堂所使用的國有不動產,如所屬政府機關有贈與必要,應是原屬日人所有的寺廟教堂,及原屬財團法人所有的寺廟教堂而由日人主持者等兩類為限,且這些寺廟教堂應仍由原宗教團體繼續使用。

台灣省廟: 高雄│田寮慈玄聖天宮(田寮石頭廟)

而這種以店舖為廟奉祀霞海城隍爺的情形,一直持續到民國六十年代初期。 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九月五日清廷宣臺布灣建省,改福建巡撫為「福建台灣巡撫」,以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 但實際的行政工作拖延到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才完成,因此有人認為台灣到光緒十三年才建省。

台灣省廟: 台南老屋華麗變身!走進捉…

遂於大正十三年五月(一九二四年) (鄭江河夫人口述),與地方人士呂粒、彭添泉、林湖樹、王連河、陳圭、杜金樹。。 等七人代表,諏告恭請台北府 城隍爺神尊,由大稻埕北管靈安社 恭迎聖駕至松山供奉,暫時安置於錫口 文昌公廟,接鄰之舊屋,俗稱“鑄鼎間”城隍廟。 自從遷奉府城隍神尊至松山庄以後,威靈顯赫,里人消災解厄,祈禱輒驗。 清乾隆皇帝嘉勉在事變中出錢出力的義民,賜匾「褒忠」,地方仕紳倡議建廟祭祀,乾隆53年(公元1786年)冬季奠基,兩年後竣工落成。 道光15年(公元1835年)義民廟祭祀負責人立「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規約,建立起桃竹地區客家人共同參與祭典活動的風範,民國95年(公元2006年)列為新竹縣縣定古蹟。 而霞海城隍信仰的發展,也因為拜大稻埕地區的商業蓬勃之助,由一個原本只是同安霞城海內派守護神之姿,發展到清末、日治時期已成為台灣本島香火最旺的廟宇之一,而每年的霞海城隍出巡繞境活動,更是與北港的媽祖繞境活動齊名,並列成為台島兩大宗教活動,在日治時期素有「北港迎媽祖、台北迎城隍」之稱。

台灣省廟: 高雄之子-痴傻男孩Johnson的部落格

人稱為海峽女神的媽祖,自宋代以後百姓對她的賢德極其崇敬,立廟奉祀。 在碧波環繞的台灣島,隨處可見媽祖廟,計有四百多座之多。 台灣省廟2025 台灣省廟2025 這裡介紹一些比較著名的媽祖廟,從中可知媽祖在台灣人民心中的地位。

台灣省廟: 景點介紹

有求籤過的網友分享,真的很靈驗,以為同樣的事情再求第二次就會換別支籤,沒想到竟還是出現同一支,讓他覺得很不可思議。 基隆護國城隍廟建於嘉慶一八一八年,現今城隍廟大殿於當時是一片大草原,後於光緒十三年,由張尚廉發起捐地興建擴地,民國歷經多次整修,廟前忠一路填海造地,民國三十五年重新整修內後殿。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殖民政府將錫口改為日本地名「松山」,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殖民政府退出台灣,國民政府接收後將慈祐宮以西的錫口街更名為「澆河街」,後更名為「饒河街」並沿用至今。 清乾隆十年(1745),來自閩南的漢人沈用入墾錫口地區,隨後漢人移民陸續來此定居,並逐漸形成聚落,在清乾隆中葉時期所繪製的輿圖中即有「貓里錫口」的庄名,後來才將原有的名稱去掉「貓里」而成為「錫口庄」。 松山霞海城隍廟所在的松山市區舊名「錫口」,清代初期以前原為平埔族原住民凱達格蘭人居住的「貓李錫口社」(Malotsigauan,或譯為麻理折口、麻里即吼)。

台灣省廟: 臺灣省城隍廟普度 「以米代金」融合傳統科儀

臺灣則有3000多座以上媽祖廟,因地而異,且名稱說法不一。 由於媽祖神像來自於福建省等不同地方,由於不同人們去奉請,所以名稱說法也盡不相同;來自湄洲島分香者稱湄洲媽,來自泉州三邑分香者稱溫陵媽,來自同安縣分香者稱銀同媽,來自安溪縣分香者稱清溪媽,來自漳浦縣分香者稱烏石媽;也有把來自莆田的叫大媽,來自仙遊的叫二媽,來自惠安的叫三媽。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媽祖面色分三類,金面為公家勅封,專屬官吏供奉,為「官府媽」,又稱為「大媽」;粉面(紅面),為讀書人、商人所朝拜,庇佑舉子、行商,為「士子媽」,稱為「二媽」;黑面者主為漁農人民驅除妖邪,庇佑民眾;稱為「三媽」。 目前臺灣媽祖廟大致可分為三大派:一是軍派或稱水師派-主要是以跟隨明鄭來臺的水師後代為主;二是官派又名仕紳派-多為跟隨清朝施瑯提督的官員後代為主;三是民派又名民間派-多為海員、漁民、工商界人士和遷移居百姓為最多。 新港奉天宮與北港朝天宮的爭論歷史更早,據說清朝時北港溪改道,沖毀古笨港街,也沖毀了當時的廟宇,因此在笨港街原址河道北岸重建的北港朝天宮,堅持自己為笨港媽正統。

今(12)日威力彩頭獎上看4.7億元,進而使得許多民眾紛紛想前往購買,希望可以藉由試試手氣來看看自己是否能受到財神爺的眷顧。 台灣省廟 台灣省廟2025 對此,民俗專家廖大乙提及,生肖屬虎、屬蛇、屬猴、屬豬有不錯的好運,因此不妨可以前往試試手氣,同時也指出,若想中大獎,可以事先準備3件事。 龍山寺主祀觀音佛祖,建廟初期由於是艋舺港口的全盛期,因而成為當地的政經中心,近年來雖已洗淨鉛華,但在信仰的影響力上是絕對不容小覷的。

台灣省廟: 台灣媽祖信仰

(這尊神像雖不是從湄洲天后宮分身而來的,但來自湄洲島媽祖的升天處。)當地閩籍人崇拜媽祖者極多,倡建小祠供奉這神像,最初僅搭蓋茅屋石祠,雍正八年(1730年)才“易茅石瓦”。 於是當地人士發起募捐,集資重建,宣統三年(1911年)竣工。 這次重修的工程十分浩大,整個建築群佔地達二千平方米,除正殿外,前有毓麟宮,後為雙公廟,還有聚奎閣,淩虛殿,文昌廟,三界公祠等,形成龐大而嚴整的廟宇,稱冠全臺。

台灣省廟: 台北府城隍廟

中西區四聯境金安宮清治嘉慶十四年(1809年)中西區三郊營仔腳朝興宮溫陵媽廟清治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分靈自泉州天后宮,因泉州古稱溫陵,故名為「溫陵媽廟」。 該廟為台南鹽埕地區的公廟安南區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民國七年(1918年)土城香亦稱土城仔香,由祀奉天上聖母媽祖的土城聖母廟所舉行。 民國五十年(西元1961年),自西港香脫離而自行辦理的刈香活動,乃五大香中最晚形成的地區。 「南瀛五大香」中的「土城香」,每三年舉行一次刈香儀式。

台灣省廟: FERRAGAMO 2023 農曆新年限定系列

城隍信仰起源於都城守護神,在中國漢民族社會中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清代列入祀典,城隍廟與文廟、武廟、天后廟成為國家各級政府每年固定舉行例祭的對象。 霞海城隍信仰在道光年間,隨著福建泉州府同安人渡台,原奉祀於艋舺八甲庄同安人聚落。 臺灣城隍是唯一有階級之分的臺灣主要神祇,該階級封號皆沿襲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所敕封頒定。 該敕封稱省都府城隍為「威靈公」,州城隍為「綏靖侯」,縣城隍為「顯佑伯」,其行使的職權限於各管轄區域之內。 台灣省廟2025 也就是說,臺灣城隍中,掌管全國的稱「都城隍」,掌管省的稱「省城隍」,掌管府的稱「府城隍」,掌管一縣的稱「縣城隍」。 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三月,淡水與新竹分治後,首任知府陳星聚才正式移府治於臺北任職,正式開府。

台灣省廟: 媽祖傳說

此島因而被稱為媽祖島,爾後中華民國國軍進駐為顯陽剛去掉女字旁改稱為馬祖島,馬祖之名遂使用至今(法定行政縣名為連江縣 (中華民國))。 第一類為民間廣泛流傳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台灣省廟2025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上聖母媽祖的誕辰。 在這一天,各地的媽祖廟都會張燈結彩、演戲並伴隨盛大的祭典,非常熱鬧。 而其中又以白沙屯媽祖、大甲媽祖、北港媽祖以及鹿港媽祖最具代表性。 然而,對於信徒來說,宮廟之間的爭執並不造成信仰上的差別。

台灣省廟: 臺灣省城隍廟

霞海城隍廟座落於台北市大同區,是內政部公定的三級古蹟,距今已有144年的歷史,是大稻埕一帶地區的重要人民信仰中心,也是台北相當重要的廟宇之一。 該廟除了主祀霞海城隍外,也旁祀城隍夫人、月下老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七爺八爺)、八將、馬使爺及義勇公。 另外,該小廟現容納有600多尊各式神像,也是該廟的特色之一。 台灣省城隍廟最早在西元1882落成,歷經光陰荏苒,後於民國36年,才正式遷移至台北市中正區的武昌街,城隍廟所供奉的城隍爺更是有陰間行政官、司法官的職責,現今已是當地居民乃至大台北地區的不可或缺信仰中心。 開臺聖王鄭成功自南京兵敗之後,即時取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 攻台之時,為穩定三軍軍心,親赴湄洲恭迎三尊鎮殿媽祖寶像鎮州。

蔣萬安於8日致詞時表示,過年期間為讓弱勢家戶安心過好年,北市府於農曆春節啟動關懷弱勢各項服務及吉食平安春節關懷計畫,包括發放低收入戶及弱勢家庭春節慰問金、溫馨送年菜、社區緊急救助網絡管道、年節期間服務不打烊等措施,可協助弱勢家戶以及各社區平安一起過好年。 雖有其他大型慶典活動,如城隍爺聖誕、中元普渡、禮斗活動等,但是針對「單一個人」的法事服務已不再提供。 台灣省廟 目前我們共有 3 種疏文,分別是「拜求功名文疏」、「祈願文疏」、「消災植福保安文疏」。

媽祖誕辰前數日,民間祭神隊伍遊行不斷,鑼鼓喧天,整個北港,瀰漫著香火煙霧。 台灣省廟2025 各地來向媽祖拜壽的大大小小神佛坐在神轎裏,由信徒扛著擠向朝天宮,到處都是持香禱拜的人們,人稱為台灣最大的祭神奇觀。 位於彰化縣與嘉義縣之間的雲林縣,南部有一個海港稱並港,舊名笨港,是台灣古老的港口之一。 岸上的街市是台灣西南部沿海平原的中心,北港鎮上有一座台灣省規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媽祖廟,也是全臺媽祖信徒的聖地,每年有百萬眾香客前來朝聖。

由於香火鼎盛,這尊媽祖神像原係粉紅色的臉竟被薰染成為烏黑,所以信徒們稱之為“烏面媽”。 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全臺七十多座由鹿港媽祖分出香火的廟宇必全副鑾駕來謁祖廟。 臺灣省城隍廟原為官廟,如今已成立為財團法人,是臺灣制度最健全的公廟之一。 1875年,清廷將淡水廳升格臺北府,旋由陳星聚開府臺北。 位於彰化的鹿港天后宮是台灣聲名遠播的古老大廟,主要供奉媽祖,庇佑在地信徒超過400年,其中廟裡的月下老人也是非常靈驗,香客年年川流不息。

請虔誠地在心中默念您的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址後,誠心祈求城隍爺,指點迷津,將您心中想請教的事情詳細說明後,再點選”開始求籤”按鈕進行線上求籤。 竹山紫南宮、烘爐地福德宮主神皆是福德正神,求財、求事業相當靈驗,所以多年來香火鼎盛,做生意的人,過年時也可前往換錢母,祈求工作順利;長春路四面佛主神四面佛就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根據印度教神話,世間就是梵天的一場夢,求財、求事業、求健康、求姻緣,四面皆有不同意義,可說是萬能神明。 佛光大學助理教授蔡明志,2014年底完成蘇澳地區城隍廟調查,統計宜蘭縣城隍廟多達十九座,其中十六座在蘭陽溪南部,又以蘇澳鎮最多,有頂寮、龍德、大坑罟、港口、存仁、新城、蘇澳、聖湖、隘丁、南方澳、蘇澳港、北濱等十二座城隍廟。 蘇澳鎮的濱海公路兩旁的六個里就有六座,只有永榮里無城隍廟,存仁里卻有兩座,頂寮城隍廟與龍德城隍廟更僅隔個育英國小。

台灣省廟: 台南。白河。關子嶺火山碧雲寺。

1984年2月20日,廟方人員致函城中區公所,請向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臺北市政府警察局、臺北市政府建設局、臺北市政府財政局、臺北市政府地政處、臺北市政府工務局等及其他有關單位轉達意見,說改成大樓,把城隍廟向頂樓搬遷,以下各層收容攤販,似違背城隍廟的歷史淵源與供奉傳統。 廟方在信件亦主張依照《台灣省寺廟管理辦法》等有關法令規章,將訴諸法律途徑,甚至以陳情方式,儘量爭取政府贈予土地的機會。 郭昭巖說,蔣市長剛上任,邀請他來參加地方的活動,也向大家介紹一下,過程中也向萬安說明一些地方的需求,未來也將和萬安一起讓地方更好;蔣萬安一上任就著手研議並宣布恢復1500元的重陽敬老禮金,蔣萬安當市長後十分積極,也相信他會苦民所苦、知道民眾的需求,感謝萬安百忙之中特地抽空前來。 因此,若您聽到有人宣稱是可以藉府城隍爺來提供問事或是其他客製服務,請務必小心,因為那肯定不是我們廟方授權的,而且也請通知本廟,我們會立即採取行動,維護本廟與信眾的權益。 每年農曆7月20日的義民文化祭,是客家族群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廟埕廣場有信眾虔誠祭祀的供品,也有熱鬧的慶典活動。

安南區鹿耳門天后宮民國卅六年(1947年)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南區,是一座主祀天上聖母的廟宇,其奉祀之天上聖母被稱為「鹿耳門媽」,舉辦全國首次之羅天大醮,醮典儀式為時49 天、參拜人潮超過50 萬人次,經三年方辦理圓醮大典。 民國73年,歲次甲子年十月初十日起,舉辦「七七四十九天羅天大醮」,祈求國泰民安,濟助孤苦貧窮,賑助白米30台車,辦理民俗活動,文物書畫展覽等,參加大醮信徒超越50萬人;經3年,至76年辦理圓醮大典,功成圓滿,為民間舉辦羅天大醮之創始。 南竿鄉金板境天后宮肇建於清同治年間供奉國內罕見之「少女媽祖」(少女面容)神像。

然而王爺雖然善戰又各有專長,但南鯤鯓代天府卻也沒有忘記以光明燈來服務信眾。 當我們看到街上辦年貨與趕回家鄉的人潮越來越多,就知道又要過年了,過年前除了送神、清屯,最重要的想必就是快去廟裡卡位報名點平安燈,有不少知名廟宇因為燈位有名額限制,時常出現板凳海的排隊潮,為此,保庇NOW整理了幾間知名點燈廟宇,讓大家能夠提早做準備。 而這七街境後來又劃分成四角頭,鹽水護庇宮除了四角頭遶境之外,尚有不定期的南巡與北巡。 臺北關渡宮在北臺灣各地都有迎請關渡媽做客的習俗與傳統。 甚至擴展到中臺灣與南臺灣,關渡宮以開基大媽與開基軟身二媽神像最為靈驗,也為各地信徒主要迎請巡莊繞境的神像。 清朝歷史學家趙翼記下了一個很有趣的臺灣海峽的媽祖傳說。

不同於傳統稍具規模的寺廟建築者,省城隍廟由於腹地面積不足,沒設三川殿,而呈平面單殿式布局,信徒直接由一個正門進入,沒有左門入還是右門入的困擾,但是在前往二樓的方向時,信徒便會發現只有龍邊可以上下樓梯,而虎邊的樓梯是無法通的,合乎城隍廟虎門是給陰魂的出入口,平時是關閉的。 台灣省廟 戰後初期,臺北市城中區(今大部屬中正區)區長林阿九及張水銀等人向市長黃朝琴索回臺北府縣城隍廟舊址重建城隍廟未果,續向第二任市長游彌堅爭取,始撥城中區武昌街的醫院舊址建立。 廟地為國有,三分之一屬臺北市政府、三分之二屬於財政部國有財產局。 1947年11月落成,廟址為武昌街一段14號,屬於光復里。 北市府持續在萬華跟中正區推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目前中正萬華區有65處據點,兒少關懷據點小站共計10處以及1家西區少年中心,提供弱勢兒少課後關懷輔導、親子活動等,現今家庭議題日趨複雜,需要各方網絡協力,萬華區也自主成立社區協力聯盟,建構暢通橫向連結,打造綿密服務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