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身分證爭議8大好處2025!(持續更新)

數位晶片身分證(eID)預計在明年(2021年)7月將全面換發,原本將在新竹市先行試辦,但日前(25日)政策卻急轉彎,新竹市政府宣布暫緩試辦,打亂內政部原有的規劃與節奏,不過,對於數位身分證,各界仍保有各種疑慮,行政院也要求內政部針對新竹市宣布暫緩試辦並研擬因應方案。 在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台大風險中心)最近舉辦的工作坊上,聚集了來自新創企業的創辦人、科技業專業人員以及數位隱私倡議者們,一起討論台灣如何克服因數位身分證計畫突顯出來的對資料蒐集隱私保護的不信任。 數位身分證爭議 這些組織認為,晶片身分證可能帶來法律爭議、新增隱私及資安風險。

數位身分識別證 New eID ,它除了可以取代實體紙本身分證外,還可以做為網路世界身分識別的鑰匙,讓民眾在家就可以辦理多項政府業務。 這是 2018 年底被時任行政院院長賴清德視為「智慧政府基礎架構」,並責成內政部妥善規畫全面換發事宜的「數位身分識別證」(eID)。 換不換晶片身分證本身,沒有絕對的是與非,重點一直是如何讓台灣人在審慎思考後,做出集體決定。 依內政部規畫,任何人要讀取數位身分證的加密區資料前,必須輸入持卡人自行設定的6位數字密碼;若要取用自然人憑證區資訊(連進政府資料庫),則須輸入另一道8至12位數的密碼。 數位身分證爭議2025 它是2018年底被時任行政院院長賴清德視為「智慧政府基礎架構」、並責成內政部妥善規畫全面換發事宜的「數位身分識別證」(eID)。 威朋大數據集團創辦人暨執行長吳詣泓一開始以「冰與火」來形容科技發展與人權維護,並以美軍運用數位科技追蹤並殲滅賓拉登為例,政府使用數據分析加以監控、分析,這樣的數位工具是否侵害人權可想而知。

數位身分證爭議: 內容

「內政部一直宣稱擁有的『格式決定權』,是幾10年前地方政府可能各自發行不同的身分證,有辨識問題,所以讓中央主管機關統一格式,但當時的立法意旨不可能預測到現在的『晶片身分證』,內政部的說法完全是擴大解釋。更何況身分證數位化以後的『數位足跡』風險,更不是《戶籍法》可以規範解釋的。」邱文聰說。 根據官方數據,台灣每月面臨3億次駭客掃描、3千萬次惡意攻擊,這些行動的用意除了鎖定政府與產業機敏資料,也可能是為中國對台灣持續的「認知作戰」蒐集資源。 數位身分證爭議 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最新發布的《西元2020中共年報》特別以專章分析「中共認知作戰」,強調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意圖運用民主多元分裂性質製造混亂,進一步消耗民主社會資源。 當時,積極推動數位轉型的行政院,期待「運用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優化決策品質⋯⋯,進而帶來更創新便捷的服務、體現更透明治理的政府」;負責擘畫藍圖的國家發展委員會認為,政府數位轉型的基礎,是讓民眾線上申辦政府服務,因此必須對全民發放一張能在網路世界辨識身分的證件。 主持人程世嘉提到,數位身份證所造成的風波在政府暫緩施行後,可以見得公民對於數位意識的提升,小到身分證都引起大家關注。 行政院未來也將成立「數位發展部」,其職權無所不包各項數位發展,也是相當值得公民關心。

  • 從整個換發數位身分證的計畫公布以後,就有不少公民團體持續地表示他們的疑慮,其中最主要的應該就是「台灣人權促進會」跟「開放文化基金會」這兩個組織了,這次他們也都發起了反對換發的連署,主要反對的理由大致上也有四個。
  • 此外,樣本上的有效期限只有一年,但理論上應該不會是如此,而目前他也找不到有效期的相關資料。
  •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天審查內政部預算案,其中朝野立委對於換發數位身分證的個資、資安有所疑慮,經協商後決議,原編列預算新台幣 8 億 6796 萬元,凍結 4 億元,專案報告後始得動支。
  • 這些反對的人認為,其他有發行數位身分證的國家幾乎都有專法來規定像是設計的規格、資料怎麼保存、或者是誰有資格存取資料等等細節,但內政部卻認為,用現行的「戶籍法」、「電子簽章法」跟「個資法」就夠了,但這些法律不僅主管機關分散,也不是專門針對數位身分證的規定。

反對「數位身分識別證」民眾理由之一是認為數位身分識別證將擁有”巨無霸”的功能,將具備個人隱私資料、健保、財產、稅務、駕照、悠遊卡、聯屬公投、手機…等等。 不過,根據目前內政部釋出訊息,因民眾對資安的疑慮,台灣數位身分識別証只有身分證+個人自然人憑證功能,並無成為”巨無霸”功能規劃,這個反對理由有些無限上綱、 杞人憂天。 台灣新式身分證「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將於明年元月在新竹市試行換發,明年七月全面換發。 由於身分證是個人最重要的個人身分憑證,但內政部對於「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揭露的資訊目前並不夠充分,導致不少專家與民眾對於數位身分證的資安問題有不少疑慮,讓新式身分證全面換發出現許多雜音,連原本要試辦的新竹市也釀釀喊卡。 不過為了成本考量,以及確保能夠統一識別,內政部並不會提供「雙軌制」的選項,也就是說,未來還是只會有數位身分證這個選項,不會再有紙本的身分證了。 但這些回應似乎只回答到部分的質疑,因此台灣人權促進會也在前幾天再次回應,強調他們的主張很簡單,就是希望能夠保留「無晶片身分證」的選項、成立專門的隱私保護機關,並且應該針對數位身分證修法或者單獨立法。

數位身分證爭議: 連「政府」都備份好了!愛沙尼亞如何打造世界最成功的數位社會?

在文章中,希望對您有幫助的事情:資訊懶人包、了解數位身分證的功能、換發、費用、時程以及數位身分證的好處、數位化對我們的優點。 「建立資訊系統、尤其是像數位身分證這樣高度敏感的系統,應該有一套嚴格的標準規範。舉例來說,政府要對外部開發廠商做詳細的背景調查、系統原始碼絕對不能隨便讓工程師帶出門⋯⋯,但在數位身分證的系統開發上,我看不見政府有明確規範。」何建明說。 同時,何明洋點出德國相當重視法治一事,臺灣eID在此方面已有許多的議論。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花蓮報導 花蓮縣正副議長選舉相當激烈,國民黨籍張峻經過兩輪投票後勝出,他哽咽表示,遭朱立倫領導的國民黨讓立委傅崐萁長期霸凌黨內同志,宣布退出國民黨。
  • 蘇貞昌昨晚與民進黨立委餐敘,根據民進黨立委劉世芳會後轉述,蘇貞昌了解外界對於數位身分證的疑慮,不論是資安還是法制面的問題,因此他同意暫緩,會等到相關作業都完成後再來推動。
  • 周冠汝指出,身分證數位化無法解決浮濫蒐集個資的問題,使用eID留下的數位足跡,一旦缺乏管制,都極可能輕易被整合,且台灣的政策為強制換發,民眾不僅沒有選擇權,還得自負風險。
  • 台積電大動作赴美投資設廠,部分人士憂心恐掏空台灣半導體,在總裁魏哲家數度強調「門都沒有」後,台積電更破天荒宣布於下周四(29日)在南科18廠舉行「3奈米量產暨擴廠典禮」,此舉除了霸氣宣示3奈米量產上路、消弭良率不佳雜音外,同時向勁敵韓國三星叫陣意味濃厚。
  • 針對數位身分證的推動,吳詣泓認為,科技、便利與人權、隱私權不斷在不同時代相互博弈,政府要在其中找到平衡,而從部份施行到全面實施採取漸進式的手段是比較可行的方案。
  • 研議小組認為,針對規劃中的晶片身分證將對台灣自由民主體制帶來立即而重大威脅,原因在於晶片身分證資訊安全性嚴重不足,內政部目前只有強調晶片製造安全,卻無視晶片設計、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序開發、晶片寫入設備、資訊應用軟體均為外包,因此存在系統與軟體安全風險。
  • 以申辦電信門號為例,為防止出現盜偽件或欠費問題,根據現行電信業者門號申裝書填寫與查核規定,申辦店家必須查核申辦者的戶籍地址是否正確且需要填寫完整的身分證換補紀錄。

除了銓敘部59萬筆公務人員個資在國外網站上被揭露,今年初則爆出超過兩千萬筆的戶政資料被賣到暗網上。 另一項不公開的關鍵資訊,是2019年初「新一代國民身分證換發工作小組」的成員名單。 抹去受爭議的晶片二字更名之後,數位身分證的4個外包案也在此時陸續發包。 中研院表示,「榮利」這家公司,承接多家中國銀行系統工程,這也顯示,將數位戶籍資料交給中華電信或相關公司處理,可能發生層層轉包的情形,造成國安破口。 她呼籲政府應先舉辦聽證會廣納意見,並比照日本與德國訂定專法,同時修正「個資法」相關條文,再設置個資保護專責機構,陳椒華強調,行政部門應積極落實公開相關審議資訊,化解民眾疑慮。 來自台灣的開源社群——開放文化基金會的提案,就是一個公眾參與的好例子,他們建議數位身分證應「開放存取系統之原始碼,公眾監督取信於民。匯集學界、產界各方力量檢視安全性,避免系統遭單一廠商壟斷或留後門」。

數位身分證爭議: 從被迫喊卡的數位身分證政策,看台灣與「數位國家」的距離

全台新任縣市長今(25)日就職,對於台北市長蔣萬安任命立委林奕華出任北市副市長,但為避免北市大安區立委補選,… 新竹市25日舉行第11屆市長宣誓就職暨交接典禮,由內政部代理部長花敬群主持進行監交儀式。 「因為沒有一部法令,一切都是行政部門說了算,公眾沒有任何參與討論的空間,信任基礎幾乎不存在。」邱文聰這麼評論。 從上面的概述來看,eID的細節很多,這次演講中他也只是提到部分重點,讓外界都能有稍微的認識。 其中,法規面、系統架構面與申辦過程等,還有對民眾的實用性等,都是國內可以關注的面向。 另外,福島食品的後續觀察,以及冬奧閉幕式引發爭議的台灣選手黃郁婷,該不該繼續擔任掌旗官?

數位身分證爭議: 數位身分證標案爆爭議 第一美卡:資安不可不慎

台灣人權促進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今(5)日為數位身分證預防性不作為訴訟第三次出庭,請求政府正視身分證強制晶片化將侵害的資訊自主權,並積極評估未於法律位階修法立法將擴大現行身分資料浮濫蒐集的隱私侵害。 內政部回應,數位身分證的個資保護及防偽功能都優於現行紙本身分證,數位身分證是行政院的重大政策,政府一定會做好資安準備工作,也會持續與外界溝通說明。 民進黨立委劉世芳說,數位身分證軟、硬體建設在招標及決標過程,有點不同聲音,數位身分證換發作業未來還牽涉護照、健保卡等,如果沒有按照資訊安全管理法會出現問題;立法院為了數位發展部及資安部分要提出 7 個法案修正,建議先凍結 50% 並提出專案報告,暫緩推動。 周冠汝指出,身分證數位化無法解決浮濫蒐集個資的問題,使用eID留下的數位足跡,一旦缺乏管制,都極可能輕易被整合,且台灣的政策為強制換發,民眾不僅沒有選擇權,還得自負風險。 陳椒華表示,副總統賴清德在2005年立委任內,曾針對「戶籍法」中規定「身分證強制按指紋」聲請釋憲,當時身為立委的總統蔡英文也是連署人之一,最終大法官釋字第603號認定其違憲並指出,憲法保障人民有自主控制個人資料的資訊隱私權、人民有權利決定是否揭露其個人資料。

數位身分證爭議: Tags: 數位身分證 資安 晶片 2050參與式前瞻工作坊 數位專法 晶片身分證 參與式前瞻 More…

不僅如此,立委劉世芳、何欣純、范雲、洪申翰今天(17日)等人更聯合舉行「數位身分證恐為中國滲透破口,沒有專章法律和專責機構前必須暫緩」記者會,要求內政部暫緩計畫。 公民團體還強調,德國和愛沙尼亞等其他國家也制定了嚴格的法律,規範數位身分證的儲存資料類型。 台灣大學生醫電資所資訊組研究生何明洋說:「都有好幾條專法在背後支撐,而且不論罰則與申請事項,都有明確的法律規範」。

數位身分證爭議: 強調憑證簽署流程安全

數位身分證即將於 2021 年 7 月全面換發,但仍有部分民眾對 IC 晶片的使用甚感擔憂,深怕資料外洩會對人民與國安構成威脅;而政府擔保的卡片規格、資安防護仍資訊模糊、不斷進行滾動式修正,未能取信於民,因此學界人士與民間團體也紛紛表態不認同過於匆忙的發行方式。 原本要在今年推動的數位身分證,因為資安疑慮,就連綠營內部也有異見,行政院長蘇貞昌昨(11)日晚間與民進黨立委餐敘時表示,他了解外界的疑慮,因此同意暫緩推動,並指示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盤整數位身分證政策,待法制面、技術面釐清無資安疑慮後才會推動。 民進黨政府擬推動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以下簡稱數位身分證)政策,發展到今天,大抵已實質破局。 猶記去年5月主管機關內政部還曾發下豪語稱「未來紙本身分證將作廢,未換發新證恐無法投票」云云,將重要的選舉權與數位身分證掛勾,一副勢在必行貌。 所幸天佑台灣,這個「未來」在可預見的將來,將不太有機會來到。 德國的身分證為通關時的必備證件之一,和台灣類似,身分證是德國人民的生活必備品,可以說是德國文化與習俗的一部份,必須隨身攜帶,否則會被處以罰鍰。

數位身分證爭議: 政治與政策

依據《戶籍法》第59條明定,內政部可進行全面換證,並公告舊證失效,如依民間團體訴求「內政部不得作成國民身分證舊證失效日期之公告」,則對於不願換發數位身分證的民眾,其持有舊式身分證的有效期限將至少長達2、30年,勢必嚴重減損身分證上的相片識別功能,更可能徒增身分證遭偽、變造的風險。 天底下沒有萬無一失的資安保護,誠實面對可能的缺失,提前加以防範,才是解決民眾疑慮的良方。 目前台灣民眾對於台灣「數位身分識別證」資安的疑慮,除了內政部的宣傳有待加強外,關鍵還是在於有些民眾或政治人物對於政府的不信任,與台灣防疫該不該採取普篩的爭論類似。 另外,內政部表示數位身分證採雙晶片備援機制,晶片均通過國際安全認證標準,並由台積電公司代工生產,其中主晶片6項功能中有5項為CC認證(Common Criteria),安全評估等級達EAL5+以上, 達軍事機密等級。 數位身分證爭議2025 為了讓民眾對於數位身分證資安問題能夠釋疑,內政部近日也公告【賞金獵人】,懸賞500萬來徵求可複製New eID駭客。

數位身分證爭議: 數位身分證爭議多 中研院學者提政策建議書「應立即暫緩」

對於民間團體的疑慮,內政部指出,現行紙本身分證一經複印,個資即一覽無遺,數位身分證晶片內存放個人資料不超過現行的紙本身分證,且晶片資料採分區加密保護,使用時須民眾同意並輸入讀取碼或密碼,才能讀取晶片資料,同時晶片具有電子防偽機制,較現行紙本身分證更能提升防偽功能及保護個資。 林煜騰認為,整個政策不只是欠缺法律規範,訴訟過程中,內政部也未提出資安防護措施對應的證物。 當原告在訴訟中詢問內政部相關政策討論的會議紀錄,內政部僅提供會議標題,並表示該資料只是附件,不是證物。 另外他提到,訴訟至今,律團主張的600 dpi照片不必要存放,已獲內政部「滾動式修正」刪除,後續也期待內政部審視政策的必要性,還給人民資訊自主的權利。 除此,台灣在《戶籍法》、《電子簽章法》、《資通安全管理法》、《個人資料保護法》都有相關法源根據及針對冒用、偽造或變造國民身分證立有相關罰則。

數位身分證爭議: 數位身分證爭議 對岸網媒竟出聲護航台灣行政院?

「身分證」一詞首見於1942年國民政府在戰時首都重慶市實施的《重慶市居民登記實施辦法》,才開始有結合戶籍及身分證件的制度。 不過這只是一個城市所發行的、為戰時方便敵我識別以及配發戰時物資而設的制度,並未通行全國。 從立法歷程來看,戶籍法中最早出現「身分證」一詞,是1945年修正通過、隔年公布施行的版本。

中研院法律研究所資訊法中心2020年11月發表的政策建議書,更直接批評晶片身分證的資訊安全性嚴重不足,具體指出內政部只強調「晶片製造安全」(由台積電製造),卻無視「晶片設計」、「晶片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序開發」、「晶片寫入設備」、「資訊應用軟體」均為外包,因此存在系統與軟體安全風險。 回到卡片功能面上來看,臺灣的eID同樣包含認證與數位簽章兩大功能,且晶片內資料會分區保護,包括戶籍地區、公開區、加密區、自然人憑證區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機讀旅行證件區。 在需要PIN碼來存取晶片資訊的部分,他認為,像是愛沙尼亞與比利時是直接可以讀取,比較不好,而德國與克羅埃西亞則有PIN碼保護,而臺灣也做的不錯。 但他也關注到的是公開區資料讀取的問題,雖然讀取時需驗證,但讀取碼是身分證後六碼,而身分證字號已經印在卡面上,因此,撿到身分證的人其實也就能夠讀取,因此這樣的保護目的不明。

數位身分證爭議: 各界疑慮不止 政策觸礁

要怪,就怪執政黨政層峰對於施政過於輕忽怠慢,「馬規蔡隨」欠缺主見,一昧被官僚體系乃至龐大的系統建置業者牽著鼻子走,怨不得人。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25)日正式卸任市長工作,談到新任市長蔣萬安,他強調很多工程已進行到一半,只要繼續平順執行完畢即可。 全國注目的台南市正副議長改選今天在台南市議會議事廳登場,民進黨籍邱莉莉擊敗尋求連任的無黨籍郭信良,當選議長。 第20屆基隆市議會議長、副議長選舉今天舉行,民進黨推派的童子瑋當選議長,這也是民進黨首次拿下基隆市議會議長。 數位身分證爭議 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後,是否能在執政的直轄市、縣市議會議長選舉中勝選,備受外界矚目。

數位身分證爭議: 相關新聞

今年10月內政部原定要換發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不過今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影響政策延後上路,規劃將要在明年(110年)1月到6月來進行小規模的試驗換發,在實行半年的前行作業後,將於7月正式全面開始換發。 數位身分證爭議2025 今(17日)也有多名民進黨立委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必須成立個資保護機關。 對此,成功大學教授李忠憲透過強調「數位化的過程當中,我們隨時都要注意到底是拿什麼去換便利」。 只是徐國勇自行坦承,這個法的主管機關將是誰、需不需要另設一個新的專責機關,目前沒有答案。 今年(2020年)11月,中央研究院更提出「數位時代下的國民身分證與身分識別政策建議書」並直指,「晶片身分證」欠缺整體資訊安全性,中研院認為,內政部對於晶片讀卡機未有安全管理規劃機制,也未針對身分證當事人隱私保護有進一步的管理,令人憂心。

內政部在今年三月發布〈國民身分證全面換發辦法〉,並且不尋常地將這個辦法的生效日期回溯到去年(2019)一月一日,讓它溯及既往地發生效力。 甚至在今年四月,才公開一份〈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數位身分證爭議 eID)—新一代國民身分證換發計畫》,但這份計畫早在去年五月就已經完成了。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

和台灣不同的是,德國的身分證沒有身分統一編號,這是因為在納粹統治時期,曾經利用編號來管理集中營與進行種族滅絕政策。 也因此,德國有相當嚴格的法律規定政府在使用身分相關資料的權限。 :許多國家近年來開始採取類似數位身分證的相關政策,然而個資外洩事件卻也層出不窮。 所有在數位環境下進行的動作,都會留下使用紀錄,這些紀錄可以進一步成為剖析一個人性格、行為習慣的重要依據,若是對於資料的管控與保護不當,人們有可能成為數位監控下的受害者。 中研院院士李德財則表示,內政部在推動數位身分證New eID計畫時,在缺乏完整的法制規範基礎,加上各種包括晶片卡、讀卡機、系統面、平臺和API等資安考量未完備,也沒有獨立的個資主管機關下,強推數位身分證成了問題所在。 臺灣政府推動數位身分證(New 數位身分證爭議 eID)引起爭議,行政院內政部也在網站設立公開資訊專區,揭露計畫內容,並且透過說明簡報、簡易問答集、懶人包等多種形式,回應各界疑慮。

台南市議長由民進黨邱莉莉以36票當選議長,擊敗尋求連任的無黨籍郭信良。 民進黨立委陳亭妃指出,民進黨訴求掃黑金,但現在怎會和黑金、… 九合一選舉結束,民進黨寫下慘烈的敗績,國民黨在沒有「X(韓)流」的情況下,紮紮實實打了一個大勝仗;奇特的是,… 如果身分證已經完成數位化,那我就可以用手機去醫院掛號,就不用回家去看牙醫;什麼!

數位身分證爭議: 曾俊傑退黨帶槍投靠民進黨 國民黨回應了

對此,現場主持人補充說,這起事件其實與當年英飛凌晶片安全漏洞有關。 以愛沙尼亞為例,該國eID卡片上顯示了民眾多項資料,包含姓名、性別,以及類似國人身分證字號的Personal Code,還有國籍、生日、卡號、簽名、照片與到期日。 在eID卡的晶片上,也會儲存上述卡面資訊,而且是不需PIN碼就能讀取。 何明洋表示,有些國家若是沒有提供英文版本的資料,要精準翻譯該國文字以理解內容,並不容易。 何明洋說,在他們找尋國家發行eID資料的過程中,曾發現有研究是把臺灣列為已發行eID國家,他推測,這是國內曾推行自然人憑證的關係,既然如此,他們便自行從各國政府公開資料逐一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