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獻11大優勢2025!(持續更新)

「即照之寂,故名為入。即寂之照,故名為出。入已未起,故名為住」。 法慧菩薩要講〈十住品〉的時候,先入定,然後十方諸佛來加持、隨喜讚嘆。 是序分,在一開始先敘述講這部經的法慧菩薩怎麼樣入定,然後講這部經的目的是何在,然後獲得了十方諸佛的放光加持。

超定法師,台灣台南人,14歲出家。 依止台南竹溪禪寺虛妙上人,學習佛門行儀,禮佛、誦經、佛學基本常識,過著童真的沙彌生活。 1957年,進入佛教書院,先後親近過印順導師、續明、演培、仁俊等諸大法師,接受正規而完善的僧教育,修學解行並重,信智合一,自他兼濟的純正佛法。 宏印法師,台灣高雄人,1949年出生,十七歲出家於台北吉祥寺續祥長老座下;服兵役後,於慧日講堂、福嚴精舍親近印順長老約有六年,曾禁足獅頭山元光寺潛修。 謂「此菩薩觀五蘊法中,一一推求我相了不可得,故彼五蘊之法亦無處所」。 一切法無處所,它隨著因緣不斷的在變化。

普獻: 「普獻法師」商品搜尋結果共 9 筆

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時候,馬上就產生了感受,那這個感受好的就是樂受,不好的就是苦受。 你對這快樂的感受希望多一點久一點,那就是貪、貪愛;不好的感受,你希望趕快結束、離開我,排斥它,這是瞋恨心。 那感受產生的時候你沒有覺察,你不知道感受已經產生,感受變化你也不知道,感受消滅你也不知道,感受轉換你也不知道,那叫做無明。 我們就是被這貪、瞋、癡原料,讓我們一天到晚煩煩惱惱、苦苦惱惱,不斷添加不好的元素進去。 :遇到這種情形,通常我都會跟家屬講:這些長者養育我們、把我們教育成人,他對我們付出那麼多,你現在這麼折騰他,你這是一種孝的行為嗎? 我們要幫助這個病人善終,他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

  • 所以,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我們修道的機會,因為我們六根六塵接觸的當下產生感受,你能夠察覺清清楚楚,因為感受也是無常。
  • 「治地者,為利眾生,開擴心地。謂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清淨潔白故,以初發之妙心,練治心地,使悲智增明」。
  • 法師長住於高雄文殊講堂,長期舉辦佛學講座,使得高雄地區沐浴在法師的慈悲與智慧光芒的照耀下。
  • 我那個師父也很奇怪,他給人剃度後,人家要去哪裡就隨人去。
  • 經有大乘小乘、圓滿不圓滿嗎?
  • 如果沒有用對方法,我們很辛苦的修,修到最後沒有得到結果,反而得到反效果。

這個我也不知道他的過程。 從菩薩的說法裡邊,能夠讓我們去了解眾生的心性、眾生的心在想什麼、希望什麼、做什麼。 菩薩因為有智慧,能洞徹因緣法,所以能夠善了眾生界。

普獻: 二手書博民逛書店罕見(佛學文化資料集)肯定與超越Y27238 普獻法師 東方

醫院成立的時候,就像任何商店一樣,它有收支平衡的需求,它總要有人去繳費,它才有辦法支付這些醫師的薪資。 所以我們把這個觀念稍微修飾一下,我們講「病、老、死、生」。 「順得涅槃」,最後也是要進入「常樂我淨」,這是當時人心靈的需求,但「常樂我淨」跟「長生不老」又不一樣。 你還是有生死、還是有一切問題,但是證到一切空性時,沒有實在的生、也沒有實在的死,那才是常;不是說你證到這個境界以後,你就永遠不死。 宇宙間的大自然律,都是諸行無常。

  • 一個聖者面對人生的問題,他能夠很安祥很平靜很自在的,什麼時候要走,時間到了,再見就走了,生死自在,這個是靠智慧。
  • 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
  • 法慧菩薩入定的時候,十方諸佛現前來讚嘆,說:法慧菩薩,很難得啊,很難得你能夠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 元光寺位於獅頭山獅巖洞,為獅頭山寺廟群中最早建立的佛刹。

入法界就是自己能夠主導心念到無遠弗屆的地方。 所有法身佛,只要一成就,都在法界中。 普獻 象限轉移,就進入法界中。 深入法界,是指在法界中起作用。 這個修行法,一佛乘最直接的修法,直接轉進法界修行。 法慧菩薩入定的時候,十方諸佛現前來讚嘆,說:法慧菩薩,很難得啊,很難得你能夠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普獻: 普獻水質科技行 董監事名單

橫跨竹苗兩縣界的獅頭山,是北台知名的佛教聖地。 元光寺位於獅頭山獅巖洞,為獅頭山寺廟群中最早建立的佛刹。 從南美弘化,談佛陀本懷—-6 §答疑解惑§問:剛才和尚講到深解佛意,佛陀說《法華經》是古佛所講的經,可是《法華經》所講的內容時空卻是釋迦牟尼佛的時代。 如果是古佛講的經,就應該沒有釋尊時代的故事、幫舍利弗授記種種,講的應該古… :我看了《禮記》,它沒有特別講宗教,那時是用禮來規範。 但是後來禮的精神亡佚之後就麻煩了,現在很少人講禮的精神。

普獻: 佛陀的真心話時間 ——《法華經 • 方便品》略說

你們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呼吸。 你們可能會說:「師父!你看輕我們了,大家天天在呼吸,誰不會呼吸呢?」我發現大家真的是不懂得呼吸,所以造成很多的疾病。 三天五天不吃飯不會死,但是幾分鐘不呼吸就翹了。 我最近剛好斷食五天,五天沒有吃,並沒有死,死了就不能來這裡了嘛! 五天當中我沒吃束西,只喝水。

普獻: 普獻水質科技行/ 飲水機,水質,環境,環保,保養,節能,工程,科技行,水 …

那當然要有智慧,所以菩薩先入定,然後從定起來以後就要說法。 菩薩要講經說法,一般的習慣是先入定,那法慧菩薩他入無量方便三昧。 方便是智慧加上慈悲,是從智慧 普獻2025 (根本智) 所起的妙用。 有了智慧、慈悲心,能夠種種的善巧方便來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的。

普獻: 普獻法師簡介

今天要跟你們授一個戒:不可以吃冰,不可以吃炸的,還要戒吃糖。 這個要傳下去,傳給你的孫子。 你看孩子蹦蹦跳跳一刻都不能停下來的,那就是吃糖吃壞了。 所以我常常幫他們授八關齋戒。

普獻: 覺悟的人生八大人覺經講話 普獻法師 圓明出版 二手書 泛黃點 詳細書況如圖所示/放置1樓

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真相,諸法的實相,只有透過實踐你才有辦法獲得。 「謂此菩薩,觀五蘊諸法,有生有滅,皆能逼迫於人,而未證得涅槃之樂」。 ”因”要是沒有”緣”,不會變成果。 緣是煩惱的習氣,惱、怒,怒是發脾氣,煩,煩惱,這些東西是緣。 緣有內外,外面是五欲六塵的誘惑,誘惑一現前,你的煩惱起來了,把你的貪瞋痴慢勾引出來,那你就造業了。

普獻: 普獻水質科技行

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 初住菩薩(發心住)就成佛,他菩提心發出來,這一發出來就永遠不會失掉。 從這個以後逐漸向上提升,到灌頂住,菩提心圓滿。 圓滿之後要行,這個地方是解。 十信位是信,十住是解,十行位是行,十迴向是利他,是教化眾生。 行處是菩薩在十法界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現什麼身,應該給什麼法讓他 覺悟就說什麼法,這屬於行業。

普獻: 佛法修學,以智慧為先導

在我們最困惑最困難的時候,拉我們一把的人,就叫做善知識。 所謂善知識,就是說它本身跟戒定慧相應了,有悲心,有證德,這種人我們稱為善知識。 他的知見正了,他有悲心,他是依戒定慧聞思修而證悟的一個聖者。 治地住菩薩,由二住提升到三住修行住,必須要修學這十法。 治地菩薩它這個十法裡頭是後後勝於前前。

因此台灣就有很多詐騙集團,假宗教之名去騙財騙色。 :大部分是來自家屬的不捨。 所以現在要教育的是家屬,讓他們能夠心安。 家屬就是不捨,但他們不知道生命有很多保護機制,臨終就是會自然而然、慢慢地會不想吃,身體愈來愈差,最後很自然地就離開人間。 我們要教育家屬,不然這個問題沒有辦法解決。 那麼很有意思的是,他陪我,這個謝天秀陪著我兩個人回吉祥寺,我當然要回吉祥寺跟師父說我受戒啦,師父證明我去受戒啦,結果我師父提出來的條件是什麼?

普獻: 普獻法師

智慧不是外來的,是生命中本來就有的。 只是我們沒有把它發展出來。 樹長大,根幹枝葉花果就會具足。 但如這顆樹一直維持著種子狀況,沒有成長起來,那根幹枝葉花果始終就沒有,看不到,其實種子裡都具足。

菩薩初初發心學佛的時候,就是見到佛菩薩的形相端嚴才發心的。 這個著相是引進門的一個方便,是佛菩薩為了攝化眾生的一個方便。 普獻2025 底下解說 普獻2025 發心住的菩薩是怎麼發心的?

沒有飲水念頭時,不要強迫自己飲水。 很多疾病都是因為飲水過多引起,飲水過多會導致體內陰氣韻過多。 我們身體陰氣韻稍微不足也無大礙,但是如果陽氣韻不足就會引發各種問題。 第五「死魔,捨生處故」。 我們只要出生,就被判了死刑,對不對?

普獻: 普獻法師:投資快樂無限公司

「一切智」是佛陀的智慧,叫「十力」,十種力用;當我們明心見性以後,從內心深處展現出來的十種力量。 通常我們講左手代表智慧、理性,右手代表感情、行動,或者是一種力量,也就是付之於實踐。 用右手是說,菩薩你學了這麼多的佛法,必須跟眾生來分享,必須要有所行動,所以是用右手來加持。 「即一切世間最上妙辯」。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時時刻刻要注意自己的心念。 其後住持大明法師建塔及客堂,性梵法師建講堂及寮房。 民國 64 年住持普獻法師建汽車登山道路,解決寺院交通不便問題。 普獻2025 民國88年普獻法師再度接任住持,整修禪房及講堂,並新建前殿一棟,於民國 普獻 89 年落成。 元光寺又稱獅巖洞,建於清光緒 18 年 (西元 1895 年),為獅頭山歷史最悠久的佛寺。 有上百年歷史的元光寺,是獅頭山海拔最高的寺廟,過去因為只有山路,上山交通相當不便;元光寺歷經多次改建,目前已是一座莊嚴宏偉的佛教道場,全盛時期,住眾多達百人以上。

復分別發表論文:<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的統一 ---以天台思想為核心>及<從天台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之實踐>。 謂「此菩薩觀一切諸法,既離分別,則知此之諸法悉皆虛妄而不堅實」。 性是堅實的,相是虛妄的。 因為那是無明習氣變現的。 我們說空,一切法沒有一個堅固實實在在的一個體性。

普獻: 二手書博民逛書店罕見清泉——普獻法師演講集Y15282 普獻法師 莆田廣化寺佛經

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在因因果果、因因緣緣的,在不斷變化的一個過程,永遠永遠沒有固定性的。 這個不斷的變化的過程當中,讓我們去體會到,一切法的空性。 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這三住是「總修出世間心,破諸世間煩惱纏縛,一時頓成根本智慧」。 這三住是《華嚴》修學的基礎。 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你才能夠證得圓教初住菩薩這個位次,初住菩薩明心見性,見到不動智佛。

普獻: 公司聯絡資訊

我常常發現,很多人誤解佛經裡面所說的。 譬如說我們念一句佛號就夠了,念到死;我們誦一部經就誦到死,太多經會分散我們的思想妄念;我念一句咒,我就終生受持。 普獻 就這麼一經一佛一咒,我發現這個會把佛法逼到一個小小的死胡同,這在佛教發展過程中是很不理想的現象。 曾子做了一個好典範給後人看。

普獻: 普獻水質科技行

修行要弄清楚心理的正確運作的軌跡。 《華嚴經》「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 我們如佛陀所說的去修行,才能夠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 習,就你所讀誦的部分,下去練習,去實習的。 華嚴經、涅槃經、法華經、楞嚴經、金剛經這些都是大乘經典,是發大心的經典、如何修行、如何證果、如何去利益眾生、了解眾生、關懷眾生的經典。 多誦習這些經典,可以讓我們真正掌握了佛陀出世的本懷。

一切佛法海,俱得現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你真能放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就始入空界。 是《華嚴經》上十信位的初信位。 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那是幼稚園畢業了。 向上一著,能把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放下,你就正式上了小學一年級。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