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菩薩行終究以利他為主要,修集一切福德和智慧,也是由於慈悲的導向。 等到福德、智慧的資糧具足,悲與慧平等,才能以智而證得平等法性。 十二大願 菩提心是以大悲及般若的幫助而成就,所以經論說:「大悲為根本」、「大悲為上首」、「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餘善生」。 現實社會中所看到的搶劫、暴力、販毒、青少年犯罪、行賄等問題,都不可能在藥師佛的琉璃淨土中出現,所以那裡是個政治清明,治安良好的地方。
為了避免有情眾生被邪魔外道所纏縛,藥師佛發願自己將來成佛道時,要讓一切有情眾生都能脫離魔障的纏縛。 讓各種墮落入惡見的眾生都能夠歸於正見,使他們都能修菩薩行,速證得無上菩提。 這是藥師佛悲憫苦海病苦眾生所發的慈悲願心。 發願文中的梵行,一般是指清淨行,凡是佛陀所制定的各種戒行都為梵行。 在藥師佛土中修行、受戒的信徒,藥師佛都令得不缺戒。 其中“不缺戒”是指對戒律能夠圓滿受持。
十二大願: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願為眾生拔除憂苦,消災免難
佛在世間,固然不斷地在做度化工作,但知入滅的時期不遠,未來衆生的化導不能不有所交代;到惡趣度衆生,唯有大願地藏菩薩。 佛陀看清了這點,所以特為殷勤付囑。 學習地藏精神,首先要從孝敬父母做起,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尊敬父母,上慈下孝,家庭和睦,社會細胞就會健康;從尊敬領導和師長做起,社會風氣就會和順。 在理上說,法法平等,法無高下,全看當機與否,當機者勝。
《藥師經》在敘述了藥師佛的12大願後,又再提及了東方的藥師佛國,琉璃世界的莊嚴殊勝。 經文中說道: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 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 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 十二大願 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第五個慈悲心。
十二大願: 佛教千僧齋的由來與功德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若諸有情行邪道者。 悉令安住菩提道中。
- 而且「得一切寶莊嚴具」,得到所有的寶啊,那個可以使他打扮得好的,什麼東西都有了。
- 如此,則收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念持名號」,念至一心不亂,決定往生,這樣就可自利,然後利人。
- 彼佛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
- 「盲」是瞎了嘛;「聾」是聽不到;「瘖啞」就是不能發聲囉。
- (十)普皆迥向。
- 不復更有惡趣之怖。
- 本經自云:『然彼國土,亦如西方極樂世界,等無差別。』又云:『至心念誦,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是世尊於琉璃樂國,同示讚歎,同勸往生,意無岐異。
- 暫得憶念彼如來名。
惟當一心歸佛法僧。 若五戒十戒。 菩薩四百戒。
十二大願: 發願以西班牙語弘法:這位僧人如何助拉丁裔族群打破語言障礙,攝受佛法?
其中又有多重解釋。 一是因為「天空」,與天空相同的藍色象徵著「光明」、可以驅除黑暗的東西,藥師佛能照度「三有之黑暗」,而這個光又被尊稱為「琉璃光」。 所以藥師佛的「藍」,代表著藥師佛的光明,以及對芸芸眾生的引航。 本願是藥師佛令一切眾生,從邪魔外道的羅網中解脫,走向光明的正法。
十二大願: 能夠身心俱出家,才稱為大丈夫之事
所以,我們要知恩圖報,要盡心盡力地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報效國家。 十二大願 如果每個人都能孝順父母、知恩報恩、服務社會、報效國家,我們的世界就會變成人間極樂園。 佛教贊歎地藏精神,社會更需要地藏精神。
十二大願: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與利益
亦復不為諸惡鬼神。 第十一大願是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將來我成佛了,有的人呢,「饑渴所惱」,就是被「饑」、「渴」,這飲食方面所逼了;為了飲食,「為求食故造諸惡業」,為了求食呢,而造種種業。 這個呢,你看,在人間也是這樣;然後生物界,你看也是這樣,就是不斷地求食,就是要殺啊、要怎麼樣;有沒有? 那麼「得聞我名專念受持」,那麼要是能夠聽到我的名字,而且呢,專心的來念我的佛號的話,那麼我就會「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就是說我不是無理地只是要求他說,喔,你要怎麼樣改。
十二大願: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大孝與大願的地藏王菩薩
佛法本來不著相,但為了更好的引導眾生,令眾生歡喜生信,藥師佛在因地中特別發願要具足這種福德莊嚴之相。 十二大願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繩縛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十二大願 在這次的說法大會中,最重要的弟子是文殊菩薩,事實上,佛陀這次說法是應他的要求講解所促成,其後成為後人所稱的《藥師佛經》。 在經的開端,是文殊菩薩以特定的姿勢向佛陀提出請求。
十二大願: 佛法的重點在於智慧的觀照
第七大願是什麼? 希望我成佛的時候呢,如果這些有情呢,「眾病逼切」,就是說有很多病啊,而且很厲害了,逼迫得很厲害;「切」是很厲害的意思。 「無救無歸」囉,也沒有人可以救他,也沒有地方可以休息;「歸」是歸宿啊。 「無醫無藥」,也沒有醫生可以看,也找不到藥可以治;有的無醫是,雖然有醫生,醫生也不會治,那也是「無醫」嘛;或者醫生說,我沒有辦法了——也是「無醫」嘛。 「無親無家」,喔,也沒有人照顧他了。 「貧窮多苦」,而且又窮;窮的話,接著很多問題來了,就是「多苦」。
十二大願: 受持十善業,能得哪些功德利益
從無限的一體領會到藥師佛之十二大願,可歸納成二願:一是求菩提願,即願我來世證得菩提;二是利樂眾生願,即令諸有情離苦得樂,究竟與我無異。 十二大願 禮拜藥師佛十二大願法,就是一字一拜,不過禮拜時間長短自訂,如可先禮拜藥師佛第一及第二大願,過後(隔天)再禮拜第三大願起,以此類推。 藥師如來十二願文,共為七百一十一個字,可於幾天,或一星期內,禮拜完畢。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俗話說「萬貫家財,不及一技隨身」。 像過去有的修行者不是拜佛,不妄走一步;不是看經,不隨便點一支蠟燭。 保護生態、愛惜資源,可說都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基礎。
十二大願: 佛教法器的種類
以上藥師佛會化現於各道的佛菩薩為眾生解苦、消災解厄。 十二大願 ◎如是便蒙諸佛護念,所求願滿,乃至菩提:如此由佛力加持照顧,使修行者學習布施,能滿足眾生所願,直到證悟菩提。 此時自己本尊就可以安住空性中幻化布施到各道之處。 ◎爾時、光中說此咒已,大地震動,放大光明,一切眾生病苦皆除,受安隱樂:此咒因藥師佛願力,可使眾生病苦消除,受安隱利樂。
十二大願: 佛陀以水為比喻,解說從無明到證悟的七個階段
,就是什麼都有可能。 十二大願 就是說,它有很多缺失的事,有很多嘛——「諸根不具」囉;即使生為人呢,喔,有的瞎的、有的盲的、有的聾的、有的什麼——啞的;就是「醜陋頑愚」,或者形狀很難看囉,很頑固囉、很愚昧囉。 「盲」是瞎了嘛;「聾」是聽不到;「瘖啞」就是不能發聲囉。 那麼「攣躄背僂」,「背僂」是駝背;「攣躄」好像是說手足痙攣或什麼的,這個詳細我就忘記了,查過——再去查一下吧,就用個括弧把它註在這裡就好了(攣:手足不能伸直之病;躄:兩腳不能行路)。 「白癩顛狂」啊,「癩」是那個皮膚病嘛;「顛狂」是發瘋嘛;「白癩」的話,不曉得這個「白」是哪種毛病了。 或者有一種病叫「白癩」了,身上生白皮膚;有沒有?
十二大願: 眾生心中本具般若之性
經文中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譯,漢文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成就佛果之意。 “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是印度公認的大人相,特別是男子的勝相。 比如,佛足平滿相、垂手過膝相等為三十二相的特徵。 八十種隨形好,是隨身體的某部形態,具有某種美好的特徵。 比如佛手柔軟相、毛髮光澤、面容豐滿等。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