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東的7大分析

然而當這棟建築成了臺東著名景點,吸引無數遊人到訪,甚至被新聞炒作為世界當代建築的臺灣代表時,卻依然沒有任何修復的動靜。 極度挫折中,我只好把原本計劃書寫的《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第三部曲──《東海岸的教堂之旅》喊停,而將創作重心轉移了方向,因此有了《臺南‧家》、《野台戲》等更深入本土的創作產生。 ◎ 天主教白冷會主要服務地區為臺灣東部,有「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之稱,來臺已屆一甲子,貢獻臺灣良多,尤以創會會長錫質平神父催生的公東高工,影響最為深遠,為臺灣樹立技職教育典範,間接促成臺灣傢俱產業。 劉櫂豪說明,公東教堂興建於民國57年,由創辦人錫質平神父從瑞士邀請建築師達興登,以少見的板結構及清水模概念設計興建,教堂見證60年來瑞士神父落地生根、技職教育在台東扎根的歷史,民國92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劉櫂豪強調,公東教堂對台東、對台灣都是非常重要的戰後現代建築,106年劉櫂豪特地在公東教堂舉辦寫生比賽,邀請大家以畫筆為公東教堂留下回憶,107年邀請蔡英文總統前來參訪,總統府內特別設置招待外賓的「公東廳」,其家具佈置即公東製作。 本書作者特地赴瑞士親訪歐陸知名建築師達興登,「公東教堂」的設計者,透過建築師在瑞士、與公東同期的作品,得到藝術和信仰雙重的啟發。

所有住過校的校友都記得課餘,工作做完了,他們最喜歡待在錫質平神父仄陋的房間兼辦公室裡,翻閱他收集的郵票2、看他的書籍,甚至玩弄他的菸斗。 這群隻身在外、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們,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錫神父竟就是一位可以仰慕的父親。 一九一七年十月七號,出生於瑞士東北部聖加侖(St. Gallen)附近的畢斯威爾(Bichwil)小城的錫神父,來自一個有十位兄弟姊妹的大家庭。

公東的: 台東縣府攜手摩斯 推限定「台東紅烏龍茶」

兩個星期後,錫神父又騎著摩托車載德仁來到同一個地點,要他再去找一次。 德仁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愣愣地把紙條交給女士,女士看著紙條,看著德仁,忽然嚎啕大哭起來,蹲下去緊抱著德仁。 她於是牽著德仁的手走到路口,不住地向錫神父道謝,感謝他將德仁教得這麼好。 公東的 回到學校,錫神父將德仁帶到自己的房間,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大人之間有很多事不好說,但要他知道,他有一個深愛他的母親。 錫神父一九八五年病逝於臺東,范毅舜對錫神父的認識,都是來自於白冷會傳教士的描述。 錫神父個性非常急,在歐思定修士的印象中,他連走路都是用跑的;他生性嚴謹,連打橋牌也輕鬆不起來,嚴以律己,對白冷會士也是如此。

  • 范毅舜繼《山丘上的修道院》與《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再度以獨特的影像與文字,分享這一段令人動容的教育與宗教的傳奇。
  • 未料,如期前來的單主教竟撲了空,原來錫神父一收到主教的信,立刻先斬後奏,整裝回臺,他怕主教一來,與他的長上討論病況後,鐵定不許他再回來。
  • 在他心裡,實在的本事比文憑來得重要,為此他全面將瑞士那種師徒傳承學制引進「公東」。
  • 瑞典哈蘇專業相機公司更曾推崇他為全球最優秀的150位攝影家之一,他更是135相機發明者──德國Leica相機公司在德國總部舉行攝影個展的唯一華人。
  • 六十年過去了,曾言「不當神父就當將領」的錫質平神父早已長眠海岸山脈,獨留公東的教堂。
  • 一九三八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二十一歲的錫質平加入了天主教體系的「白冷外方傳教會」。
  • 學校本身由白冷會錫質平神父所興辦,教堂則由瑞士籍建築師達興登設計,始建於1958年,1960年落成啟用,被譽為「台灣的廊香教堂」。

白冷會日漸凋零,我曾為此唏噓不已,揣想當這些修道人都離開我們之後,這個社會還會記得他們多久? 這樣的擔憂在出版《公東的教堂》這本書的過程中,慢慢得到釋放。 因為這本書,我們接觸到許多曾和錫神父相處過的人,他們都在傳承錫神父的精神。 例如,臺肥董事長、教廷爵士李復興先生,不管在教育工作、企業經營、民意代表的崗位上,都繼續傳布錫神父無私的大愛。 目前任職屏東科技大學的黃俊傑教授,更因為感念錫神父對教育的重視,放棄企業界的招手,堅守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工作,更創立魯班學堂,推廣木工藝術。 仍記得創作此書動機,純為喚起社會關注,讓這座曾因危樓、差點被拆掉的教堂得以修復。

公東的: 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精裝紀念版)

正如他在書中對於「文化」的看法:「一個地區的文化水平並非在於擁有多少傲人歷史、文物遺跡,而是當地人在日常生活對此刻、對環境,甚至切身過往具體反應的氣度。」。 我就像他筆下臺灣社會某種典型的人──比起太平洋對面的美國,臺灣後山還更遙遠陌生。 二○一一年初的春節假期,他邀我們到臺東度假,除了可以認識《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這本書裡的天主教白冷會傳教士,此行最重要的目的是去看一座教堂。 雖然我曾在書中第三章鉅細靡遺地描述了公東的教堂,但我卻認為:唯有人的故事才能讓冰冷的建築物變得有溫度、有情感,甚至讓人樂意待在裡面汲取生命的靈感與養分。 公東的教堂,恰巧為我們見證與保留一段有關愛、教育,建築與藝術的生命故事,放眼臺灣戰後的其他現代建築可能都沒有像公東這座建築蘊含著如此龐大的意義與能量。

錫神父的身教與言教影響每一位曾與他共事的人,曾任公東訓導主任,現任國立臺東高商校長的江銘鉦先生就說,錫神父是影響他這一生最重要的人,在他有生之年,除了忘不了他,更時時記著他的精神,在工作崗位上,一刻也不敢大意。 一九五九年,錫神父自瑞士天主教勞工協會(Brucke Bruderhilfe) 募得籌建「公東高工」第一筆建設經費,錫神父本想將瑞士著名的鐘錶製作技術引進臺東,但由於氣候不合,這個計畫宣告放棄。 這世界雖大, 有緣的人必能相逢, 若不能相逢於世界, 也會在文章裡相逢。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 看書不難,能讀為難; 讀書不難,能用為難。

公東的: 人生以助人為快樂之本,因為施比受有福。

就像大部分的公東人,林一增教官在看到神父的棺木自校門口進來時,再也顧不了軍人形象地淚流滿面。 告別儀式過後,南興村的劉家人浩浩蕩蕩地為這來自天涯另一方的瑞士人,以大禮迎進自家的祖墳地,在劉氏私人墓園裡,其中為首的一座墳,就是他們稱為「錫公」的錫質平神父。 無私、負責、誠實、認真,堅強,只是一般人對錫神父待己、對人的表述,然而更多具體形容可能都不及他與學生間的慈愛互動。 所有住過校的校友都記得課餘,工作做完了,他們最喜歡待在神父仄陋的房間兼辦公室裡,翻閱他收集的郵票2、看他的書籍,甚至玩弄他的菸斗。

重新端詳這座四層樓的校舍,外表雖然陳舊,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它的設計仍相當前衛。 公東的 這座教堂位於白冷會創辦的公東高工一棟校舍的頂樓,這也著實令我大吃一驚,我原本以為是白冷會傅義修士在東海岸設計興建一系列教堂的其中一座。 這棟校舍乍看並不起眼,水泥外牆多處已見斑駁,但走到樓梯口,抬頭一看,光線從邊牆上方和兩旁鏤空處穿透而下,簡潔俐落的樓梯構造宛若鬼斧神工的幾何構圖。

公東的: ‧ 日本妹學印度人恆河淨身 全身潛入水中上岸後病倒

透過作者的眼和筆,得以一窺遠自瑞士來台的神父修士如何用盡一生的心力服務貧困;「公東高工」創建人錫質平神父又如何透過教育改變許多人的一生。 錫神父對於教育的堅持、白冷會士們超越宗教與種族的無私奉獻,讓人明白人的意義其實就在於尊重每個生命,並幫助這些生命展開他們自己。 ◎ 白冷會在東海岸興建了百來座教堂,都是由傅義修士設計,是東海岸特殊的人文景觀,本書繪製精美地圖,標示這些教堂所在位置、詳細地址及聯絡方式,讀者可以按圖索驥,緬懷這群瑞士人為東台灣的守候與奉獻。 這所學校的第一棟校舍聖堂大樓,是臺灣第二棟現代建築,四層樓的清水模構造,今天來看仍很前衛,頂樓的教堂有臺灣版「廊香教堂」之稱,興建時間相近於現代建築巨擘科比意聞名於世的系列作品。

公東的: 閱讀 人生筆記

在公東一直服務到退休的林一增教官說,他二十一歲那年因為轉服預官役來到公東,家住高雄的他一到偏僻的公東就想調離,然而就是錫神父的精神讓他扎根在臺東,甚至在這娶妻生子一直待到退休。 而今,達興登已被公認為是歐洲戰後現代建築發展史中,一位頗具代表性的建築師,他的建築作品廣佈歐亞大陸,獲獎無數,著述甚豐,再加上長期任教於大學,育才無數,是位對歐洲戰後建築史影響頗為深遠的人士之一。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三日, 那個沒有陽光、冬天仍徘徊不去的日子,公東高工為錫神父舉行告別式。

公東的: 台東「生生用平板」 7484台全到位

曾在公東任教的薛弘道修士曾悠悠地說,他數次為公東爭取到大筆訂單,從來沒有自錫神父那裡得到肯定。 美國國會圖書館、參議院、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臺北市立美術館皆有收藏他的攝影作品。 錫神父創辦的公東高工及他本身所展現的人格與成就,低調、沉默卻耀眼。 這本書中留下了包括錫質平神父在內的瑞士白冷會修士,以及其他修士、修女對臺灣人民的付出與犧牲,讓人深感敬佩。 錫質平神父引進瑞士學徒制,堅持小班制教學,在公東高工開創「學用合一」的教育方式,成功將學徒制本土化,締造了獨樹一格的公東技職教育的模式,為臺灣培養了無數人才。

公東的: 閱讀;不虛此生。

劉櫂豪爭取2400萬補助修復公東教堂,今日終於正式動工,盼能修復後,再造歷史風華,促進文化發展。 「公東高工」 ,是天主教白冷會在臺第一任會長錫質平神父一手催生創立。 位於臺東以歐式學徒制奠定基礎的教學傳統,為臺灣樹立技職教育典範,間接促成臺灣傢俱產業。 無私、負責、誠實、認真,堅強,只是一般人對錫錫質平神父待己、對人的表述,然而更多具體形容可能都不及他與學生間的慈愛互動。

公東的: 香港各界人士到中聯辦弔唁前國家主席江澤民

年紀小到足以當神父女兒的修女對神父說:「這麼熱的天,好遠的路,神父,你就載我一程嘛!」錫神父百般不願意地讓修女上車。 在生活中,總是會有些人老是跟著別人的建議去走,沒有自己的想法跟主見,往往人家說一他就認為一是對的;對此,運勢專欄《旺好運》就點出這3種星座的人,很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老實顧慮他人想法,最後吃虧的總是自己。 1995年的今天,「慈濟世界」電視節目開播,慈濟文化志業更多了傳遞清流的管道。 17年前的今天,台北慈院完成首例器捐摘除移植手術,遺愛人間。

也讓這本原為修復教堂募款的小書膨脹成四個章節,而為首的就是原未打算書寫的〈異鄉來的撒種人:錫質平神父〉。 《公東的教堂》出版距今已五年多,這座深受科比意美學影響,臺灣戰後第二座現代建築,昔日只有建築界人士知曉,直到本書問世,才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 二○一三年出版後,短短三、四個月內再刷五次,並榮獲當年度《中國時報》開卷好書大獎。 公東的2025 公東的2025 也因為此書的暢銷,讓遠在臺東的這座小教堂,一夕之間成為東岸旅客最熱衷的參訪景點之一。 公東學子,尤其是住校的同學,長期與錫神父近距離接觸,使他們有機會認識錫神父不為人知的一面。

公東的: 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

在《公東的教堂》一書中,有許多會士們年輕時的照片,對照著現在的他們,多已童山濯濯,歲月爬滿臉龐,曾經矯健的身手也遲緩了,但是他們仍騎著摩托車、開車、乘船,到偏遠的鄉間與山上拜訪教友、主持彌撒,繼續守候著東海岸。 公東的2025 這兩年來,我頻繁去臺東,每次一定會去看這些修道人,在他們身上,我逐漸領略到快樂其實很簡單,就是幫助他人。 助人為快樂之本,我們小時候就耳熟能詳的道理,卻活了幾十年後才真心領略。

直到今日,仍有不少校友,每回由東部往西,或由西往東來時,一定會到錫神父位於臺東大武鄉南興村的墓園看看。 對他們而言,這位一九五二年就來到臺東,將自己全給了東部,還將遺體視為肥料、奉獻給這塊土地的異鄉人與他們的親人無異。 ……近一甲子之前,在那個民生貧瘠時代的偏鄉,年輕人唯有離鄉背景才能改變現況,瑞士來的神父們為孩子培養技藝,找到離家生存的路。

林教官說,他被這位老外神父的精神深深感動,後來即使成了家不再住校,他仍是習慣等到學生就寢才回家,天尚未亮,學生還未起床時,便又衝到學校查看學生的起居。 林教官仍記得,一到校,錫神父就叮嚀他:這些住校的孩子們,年紀這麼小就離家在外,沒有父母、親人的呵護,神父懇請教官,務必將學生視為己出,除了要嚴加管教,更要注意他們的心靈。 一九七四年以前,偏遠的公東高工,前後竟然有二十一位來自瑞士、德國、奧地利的外籍老師,不支薪地在學校裡教導水電、木工、機工等課程。 一直到技術轉移,公東培育出自己的師資後,這綿延近十五年、有外籍老師支援的教學計畫才告一段落。 ◎ 本書作者特地赴瑞士親訪歐陸知名建築師達興登,公東教堂的設計者,透過建築師在瑞士、與公東同期的作品,得到藝術和信仰雙重的啓發。

在臺灣生活七年後,錫神父這一心想修直上主道路的修道人,在長期與貧困教友相處中,深知唯有教育能徹底幫助一個人改變現況,也只有一技之長才能不為人所奪。 為此,當他有機會辦學時,能習得技術的職業學校,成為他的首選。 公東的 一九五三年,錫神父三十六歲,他那位連「臺東」都不知在哪的長上應花蓮教區費聲遠主教的支援請求,權且派遣這位一心想來中國服務、能力超強的神父自瑞士到臺東「瞧瞧」,評估此地情況後,再看是否要安排會士來臺。 沒想到正值壯年的錫神父一到臺東,未經瑞士長上許可,就單槍匹馬地在此大興土木,進行前所未有的傳教計畫。 很多公東校友雖已年過半百,但一提到過世逾四分之一世紀的神父,仍淚眼汪汪、不能自已。 公東的2025 尤其是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八日那天下午兩點二十分,仍在校的師生自擴音器得知錫神父在臺東聖母醫院與世長辭,竟再也無法上課,哭成一團。

公東的: 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 10周年熱銷紀念版(平裝)

這是錫神父創辦公東高工的初衷,教導孩子們扎實的技術,讓他們習得一技之長,長大立足社會,貢獻所學。 但是曾與錫神父相處過的公東老師和校友,一談起錫神父,卻總是情感洋溢,不能自已,他們講述各自的故事,卻總是導向同一個結論:錫神父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傳教士和公東師生口中的錫神父,判若兩人,令范毅舜非常困惑,無法動筆,直到他遇見排灣族酋長之子劉德仁,聽到他親口講出錫神父帶他去找母親的故事。 我是瑪格,曾擔任精品行銷顧問多年,2008年2月開始寫網誌,長期關注人文藝術、生活美學、美食旅行、繪畫攝影、文字創作等題材,在網路世界發表具個人風格的文章。 這座在建築界擁有「小廊香」的美譽,也是臺灣的第二棟現代建築,見證了臺灣從貧困落後到走向富裕安逸的過程,保留了完整的時代記憶,也給予我們重新出發的勇氣。

這座建築和它背後故事,攪皺一池春水般地再度動搖了我的決心,又一次將我帶往另一個未知,卻也造就出了這本從不在計畫中的書。 恰巧在那次短暫相會中意外得知,臺東有座興建於半世紀前的美麗教堂,且就位於白冷會當年創建的公東高工校園裡。 內文全彩,以高級輕塗模造紙印刷,完美呈現書中黑白歷史照片和彩色影像,同時也符合本書質樸人文的調性。 毅舜以其質樸中有調皮的細膩筆法、對神父們穿越時空的深遠感情,找不到第二個更適當的人描繪其美麗的故事,那些神父小小卻令人迴盪久久、久久的故事。 公東的2025 畢業自公東的蘇智明校友回憶:自屏東前來公東就讀的他,剛到校的某個週末就硬著頭皮來找神父借錢,他難以啟齒地對神父說,下星期就要上製圖課卻還沒有工具。

公東的: 商品評價

瑞典哈蘇專業相機公司更曾推崇他為全球最優秀的150位攝影家之一,他更是135相機發明者──德國Leica相機公司在德國總部舉行攝影個展的唯一華人。 曾受邀於美國華府參議院、德國的Leica藝廊、法國尼斯的Alian Coutuier藝廊、臺北的誠品藝廊及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藝文館舉行攝影個展。 錫神父在公東的軼事,幾本書也寫不完,然而有些事仍得記上幾筆,所有被錫神父幫過的學子都記得錫神父如何教他們有尊嚴地掙自己所需。

范毅舜繼《山丘上的修道院》與《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再度以獨特的影像與文字,分享這一段令人動容的教育與宗教的傳奇。 他將「公東的教堂」收入鏡頭,帶領我們親炙亦師亦父的錫神父的故事,以及奉獻臺灣一甲子的白冷會士們在這塊土地上所做的事,帶領我們回到過去,找回自己,重新思索如何定義自己的生命。 位於臺東市區的白冷會院,原本三十餘間會士宿舍,目前只有兩位修士居住在此,偌大的空間,大部份時間是寂靜無聲的。 另外幾位神父則分別住在他們所服務的教區,其他則已化作海岸山脈的一部份。

一般教友只敢仰望他,絕不敢想像,這位律己甚嚴的神父每晚會為他的寶貝學子蓋被子,為他們一一搓上他自瑞士帶回,治療頑強香港腳的藥膏,更無從料想這位被人尊敬的神長(天主教對神父的統稱),每回總親自帶領住校生清掃校園,打掃廁所。 據說,那一如軍中坑道的廁所堵塞時,錫神父總會跪地、二話不說地下手就掏,讓旁觀學子瞠目結舌地不得不認真跟進。 由於排課內容與教育部規定相抵,錫神父幾度得不到教育部經費補助,而得自己想辦法籌錢。 但當年有機會參觀公東高工的人士,都會訝異這位於窮鄉僻野之地的學校裡,竟有如此先進且幾乎全為進口的實習設備,而來自歐洲的優良技師更讓他們印象深刻。 臺灣第一道陽光升起的後山,有一所揚名國際的技職學校,它是臺灣優質木工的搖籃、締造臺灣傢俱產業的重要支柱。 它以歐式學徒制奠定基礎的教學傳統,訓練出來的學生還沒畢業,就有企業搶著要。

公東的操場,擠滿了來送錫神父最後一程的人,他們有達官、貴人、顯要,更有無數平民百姓及身揹著幼兒的原住民婦女。 我三月中旬回到瑞瑞(筆誤,應是瑞士)再開一次刀,開的很順利,不過癌症已經入了腿股,醫生也沒有辦法,只希望他給我的藥能阻礙它惡化。 據當年仍任職花蓮主教的單國璽樞機(一九二三—二○一二)回憶:神父返瑞士治病的那年,他正好在梵諦岡開會。 在晉見完教宗,單主教自梵諦岡寫信給在瑞士會院靜養的錫神父,言明來看他。 公東的 未料,如期前來的單主教竟撲了空,原來錫神父一收到主教的信,立刻先斬後奏,整裝回臺,他怕主教一來,與他的長上討論病況後,鐵定不許他再回來。

公東的: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自那日起,在課餘時間就為神父打工的智明,說自己的工作不外乎週末清掃校園之類雜務,但錫神父給他的薪水,卻讓他在公東那幾年時光好不逍遙,然而更讓他銘記在心的是這些零用金,完全來自神父回收自廢牙膏條、廢紙,或瑞士恩人賙濟的奉獻金。 公東的2025 在他心裡,實在的本事比文憑來得重要,為此他全面將瑞士那種師徒傳承學制引進「公東」。 為了讓公東學子習得先進扎實的技術,錫神父更花許多工夫自瑞士聘請學有專長,又富有犧牲精神的老師前來公東任教。

公東的: 台東「生生用平板」 7484台全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