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不對嫌犯基於何種理由寫出這份自白做臆測,但這描述出來的行為還蠻符合人性的,我本來還一直在想類似這種有人喊無辜的案件,其他人是基於什麼理由把別人拖下水,這邊就發現我未曾思考過這種狀況。 嫌犯之一曾在面對徐自強母親時坦承徐自強並未犯案,之後也寫過自白書,是因為被徐自強催討欠款,心生怨懟,才會把他拖進來案件中,也藉此拖延延訴訟程序,尋求一線生機。 就算不採信證人說詞(像這種我通常也不會全然相信)、不相信租車單(這個的確也有可能造假),但錄影這種東西為何不採信,跟「嫌犯自白」比較起來,選擇相信後者的確無法說服他人是明智的判決。 紀岳君說,期盼台灣社會大眾看完這部影片後,都能像片尾曲「遠方的鼓聲」所傳達訊息一樣,「想一想我們可以如何行動,彌補或預防這些缺憾再度發生」。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但犯人B是個有錢且關係良好的人,B告訴法官A要是敢判他有罪,那他就找人啟動法官開除機制,把法官A給開除掉,換新法官C來審他的案子。
- 長片版入圍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與會外賽社會公義獎,預計在8月11日上映。
- 其實拍攝紀錄片很辛苦,這部電影雖然有得到新北市紀錄片的最大款項補助,但也只有33萬而已。
- 雖然關於導演「婚禮」的畫面,也許可能是想呼應最後一幕自白的省思,但是安排些許唐突了些。
- 社會 一趟峰迴路轉的尋仇之旅 今年3月王薇君與廢死聯盟共同召開記者會,發表新書《隱形的吶喊》,呼籲政府傾聽受害者家屬心聲。
- 紀岳君永遠都記得,廖桑像個孩子般,看著他熬夜重剪的版本,看到徐自強釘著司改會鬆脫木頭櫃的一幕,他點出這段很有意境,就像徐自強讓散掉的司法體系稍微穩固了一點。
- 廖慶松建議他,「你還想不到你的答案,就是你的狀態。」讓他突破這道最後的心理關卡。
- 紀岳君曾說︰「創作跟社會運動一樣,都不能只跟同溫層取暖,必須要跟大眾對話,才能捲動更大的力量。」未來將會規畫小型巡迴影展,將更多作品帶到台灣的每一個角落,也期盼觀眾看完這部影片後,能夠想一想可以如何行動,彌補或預防這些缺憾再度發生。
黃鐙輝在紀錄片電影《徐自強的練習題》中,擔任動畫片段的「聲優」,為共同被告人配音,7日首映會上,透露因電影《愛琳娜》導演林靖傑的介紹,知道該片需要台語很溜的人來配音,才決定「獻聲」演出。 受訪時,他提起去年震驚社會的小模命案,表示自己也是共犯,不該跟鄉民一起罵梁姓小模,跟對方道歉。 閉幕片《徐自強的練習題》大獲好評,第二屆人文電影節正式畫下句點。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不可能的任務7:致命清算 第一章》湯姆克魯斯帥爆挑戰高難度特技,超過500次的跳傘訓練
雖然拍攝之初抱持懷疑,也有與非同溫層對話的意圖,但採訪仍受限於主角與聲援者的立場。 不過,透過整個資料爬梳與拍攝過程,他也發現到,徐自強、辯方的說法自始至終相當一致;反倒是共同被告這一方,說法反覆。 這五年,顯見徐自強和紀岳君之間的理解和默契,不是他們常常三言兩語「我們其實很不熟」或是只為了某種紀錄片的創作倫理一把尺而使然。 但刑法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法則──無罪推定原則──即被告未經審判証明有罪確定前,推定其為無罪。 在這一點上,導演紀岳君花了很大的心思在案件動畫的呈現,意圖以統一的敘事突顯涉案當事人的口供比較,同時也藉由演員黃鐙輝的配音/聲音演出,漸次推論「缺席」的關鍵受訪者之心理狀態又或是說話意圖。
因為1995年的一起擄人勒贖撕票案,在沒有犯案直接證據下,徐自強成為16年冤獄的當事人。 經歷70多位法官審判,7度被判處死刑、2次無期徒刑,在2016年的更九審時獲判無罪。 纏訟21年之久,徐自強辛苦地做著生死交關的人生練習題,而這場尋求真相的旅程,也是一道關於人性與信念的練習題。 紀岳君花了5年的時間記錄徐自強,尋求真相的過程中檢視台灣司法界的沉痾,也希望能讓觀眾藉由徐自強的故事體會到「無罪推定」觀念。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2025 該片在台北電影節首映時,導演和徐自強都親自到現場向觀眾致謝,導演說:「聽到現場擤鼻涕的聲音很多,很感動。」徐自強也提到,一開始被拍攝時其實非常抗拒,但是知道導演是在幫自己,才慢慢接受,該片8月11日在台上映。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台北週末票房排行榜
工作坊結束後,紀岳君邀請廖慶松擔任監製和剪接指導,他內心有傳承的悸動。 他在自己的片子,放入直立置中的黑色字卡,向由萬仁導演,廖慶松擔任監製、剪接和編劇的《超級大國民》致敬,「去年剛好是《超級大國民》修復版完工,不過,廖桑都會罵我亂放,他的字卡不是這樣。」他笑著說。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及服務條款。 隨著疫情升溫,台灣近日確診數也再度突破3萬,民眾除了做好日常防疫措施,也可接種第4劑疫苗,提升免疫力,但中央疫苗預約平台已退場,… 立法院長游錫堃今(9)日受訪表示,立法院是合議制,這不是他一個人決定,另外也有很多變數,… 近日一名台北準新娘抱怨,高雄未婚夫家打算辦流水席,讓她無奈、大嘆丟臉,甚至開地圖砲嗆「鄉下人是不是很愛流水席,這樣的菜色能吃嗎?」…
- 從導演紀岳君內心的疑惑,到提起具有高度爭議性的社會團體和曾經辦過此案的政治人物,既反映此案的複雜程度,也讓觀眾對於電影所持的觀點無法擁有明確的預期,並隨著敘事漸漸進入事件的理解與思辯。
- 今年殺害內湖女童小燈泡的王景玉,以及去年犯下北投文化國小女童割喉案的龔重安,近日分別進入一審與二審階段,《報導者》從法庭現場的觀察與記錄,探討現階段圍繞在司法與精神/心理鑑定的議題。
- 英文片名命為Condemned Practice Mode的原因,是因為 Condemned 是一款以第一人稱的戰略遊戲,Practice Mode是在遊戲設計中,為了讓玩家熟悉操作,遊戲中設計「練習模式」。
- 徐自強終究得到第一次的無罪判決,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你也許可以很直觀的質疑:這幾乎是以德報怨了!
- 在紀錄片尾聲之前,司改會環島途經台東池上的油菜花田與伯朗大道,被攝者拿著相機對拍著鏡頭記錄著自己,兩者肉身隔著機械相望凝視。
- 紀岳君還將自己的五年婚姻歷程放進影片頭尾做為對照,雖然與主線缺乏有力連結,卻突兀地暴露出人生的不確定,以及這道課題必須繼續學習。
- 「要認定一個人有罪是如此地簡單,要證明自己無罪又是多麼的困難。」紀岳君在片尾提到的這句話,希望能讓觀眾藉由徐自強的故事體會到「無罪推定原則」這個法律名詞真的是和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
在2012年五月十九日的凌晨,紀岳君拿起攝影機,在看守所外拍攝剛因速審法生效後被獲假釋的徐自強,雖然能夠暫時重獲自由,但是在出外的一刻,仍然一臉迷茫無助,多次的上訴仍逃不過被判死刑的一刻。 在導演的創作上,擬於未能在獄中訪問其餘兩位疑犯,故在他的創作上就只有徐自強的存在,這時卻會把電影的主觀性顯得較重,難以讓觀眾信服。 於是,紀岳君卻把視點放到案件中的不同證據,加上不同律師的解說,從而令這件案件的觀點範圍擴闊,亦令觀眾多了一點思考空間。 回想當初會認識「徐自強」這個名字,並不是因為《徐自強的練習題》。 時間回到 2014 年,當台灣發生捷運隨機殺人事件時,「廢死」與「反廢死」的議題討論也甚囂塵上,其中支持「廢死」方的論述,也舉出了徐自強冤案的案例,更進而從他的案例回到「廢死」的中心主軸。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網站人氣統計
去(2022)年10月30日巴西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左翼候選人魯拉(Luiz Inacio Lula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da Silva)險勝時任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但波索納洛頻頻質疑選舉結果,其死忠支持者相信這樣的論調。 其跟隨者今(9日)闖入位於首都巴西利亞的最高法院、國會大廈和總統府,畫面在各家媒體、網路上瘋傳,堪比2021年1月6日時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支持者闖入美國國會大廈一般。 生活中心/曾郁雅報導老一輩常會叮囑不要亂撿路上的東西,尤其是紅包、鈔票等貴重物品。 近日有一名男網友表示看到路邊有1張形狀有些奇怪的100元鈔票,不只特別被摺起來,湊近撿起來看還發現裡面夾著頭髮,讓他感覺「毛毛的」,上網發問「該不該撿?」,文章曝光後,意外掀起2派網友激烈討論。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導演的話
由導演的第一身角度看著徐自強一直在面對著的無助狀態,輾轉地探討著台灣的法律制度,雖然…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徐自強最終能夠取回他的自由,但是… 他那十六年的光景,卻彌留在牢獄中,這是永遠難以抹去的痕跡。 紀岳君在片中開始的時候,說出了這句話… 「尋找真相的時候,到底要相信那一邊呢?」無疑,言下之意,導演開始接觸人物與案件的時候,也是對徐自強半信半疑,後來經過了不同的階段,受到不同的煎熬,才明白到徐自強的這段人生。 一宗案件的判決,是要憑著不同的證據,證明疑犯是否在場,在法庭的審判下,才能夠有最終的審訊。 當然,有不少案件中的疑犯或許會是被冤枉成罪人,會因為疑點重重,甚至是證據不足,令他踏上冤獄之路,他 — 徐自強,便是其中一位。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新聞線上》這場補選
身為台灣社會的一份子,會對台灣的司法感到很無力,對於在司法改革這條路上每個努力的人,由衷的感謝他們,我們每個人都是下一個冤案的受害者,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做出些貢獻,持續在寫作這條路上努力,關注各種議題並做分享。 看完記錄片後我依然不知道徐自強有沒有參與犯案,是不是主謀,但根據嫌犯的供詞就判斷徐自強死刑,在這些說詞被不在場證明給否定後,依然拖了20年的訴訟,且在更九審之前都是死刑或無期徒刑,看的過程真的覺得壓力很沉重。 導演接觸這個案件的時間點大概是五年前,從對案件毫無印象,到找資料、訪談、跟著義工一起關切案件審判的結果,最後貼身訪談徐自強本人。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健康醫療網》中國將解封邊境 疫情恐影響台灣?醫師曝做好「這個」影響不大
《徐自強的練習題》給予此事件的旁觀者—這裡又分成兩種閱聽者,一種是觀眾或是任何關注此案的人,另一種是記錄者,以這部紀錄片來說即是導演紀岳君所處的位置,共同為這項只有一道難解練習題的作業傷神。 做為一部紀錄片,力陳真實的奠基是重要的;然手持攝影機的導演,由他所聚焦之觀點,更是引導觀眾進入詮釋階段的關鍵。 「雖然跟我說這個案子的人都跟我說徐自強是無辜的,但我拿到的也都是二手資料,所以我還是有很多懷疑,這案子到底是怎樣?」他就用這樣的視角,帶觀眾一邊質疑,一邊試著相信。 2017台北電影獎頒獎典禮即將於15日舉行,包括百萬首獎等16個獎項揭曉在即,今日兩個會外獎項率先公布。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電影 WATCH MOVIE
徐自強說:「我今天能站在這裡,是因大家沒有放棄我。」徐表示當時在獄中早已自我放棄,但司改會、廢死聯盟等團體仍持續努力,才讓案件出現一絲曙光。 徐自強認為,過去自己對社會不公不義的事冷漠,受害者才會輪到他當,所以期盼大眾看完該片,都能為正義挺身而出,更希望能以自身經歷讓台灣社會與司法有所警惕。 「我們到底相信性惡,還是性善?懷疑一個人的時候,是有罪推定,或無罪推定?我們或許不會遭遇這麼離譜的冤案,但當我們經歷所有人的不信任,又該如何去面對?」他說。
由紀岳君拍攝的紀錄片《徐自強的練習題》,記錄了台灣知名冤獄案主角—徐自強16年的冤罪人生,他被判處過7年死刑、2個無期徒刑。 歷經漫長反覆的審判與上訴,徐自強坦言一度想放棄,「那時只有一個念頭,趕快死、趕快走」,直到司改會的律師們提出申請大法官釋憲,終於露出曙光,2016年更九審獲判無罪。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因為1995年的一起擄人勒贖撕票案徐自強被其中的兩名嫌犯指稱為幕後主使而在沒有犯案的直接證據之下他在獄中度過了16年的歲月。 漫長的審判過程中70多位法官認為他有罪曾7度被判處死刑、2次的無期徒刑纏訟了21年之久。 即便身處人生絕望的深淵徐自強在面臨審判前仍說「我相信人我相信人會改變。」終於在2016年的更九審獲判無罪。 當年徐自強因為撕票案被捕嫌犯的供詞而被通緝,在嫌犯被宣判死刑、擔心死刑若執行後將無人能對質的情況下,選擇主動投案說明以示清白,沒想到這個舉動卻開啟了他後來16年的監獄生活。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法律熱門新聞
徐自強的二十年青春浪擲、婚姻破碎,還背上了難以全然擺脫的污名。 我們更了解正因真相可能永遠無法釐清,所以無罪推定的原則,才能夠避免冤錯。 紀岳君還將自己的五年婚姻歷程放進影片頭尾做為對照,雖然與主線缺乏有力連結,卻突兀地暴露出人生的不確定,以及這道課題必須繼續學習。 對於我這樣一個新聞記者來說,其實不該是個寫影評的料,尤其不適合輕率評論自己採訪的題材。 一則在電視台打工十幾年並沒積累出什麼影像美學,不是個跤就不該假扮文青;二則這個故事太熟悉,打從進電視台第一年,案件定讞後的第一場救援記者會就參與採訪,新鮮度全無。 但應導演邀請看了粗剪版本,驚覺自己在本案救援16年採訪過程所見之褊狹,因此甘做野人,願將「開眼」後所得略作分享。
由全國自主勞工聯盟等公民團體發起的「社會公義獎」頒發給紀岳執導的紀錄片《徐自強的練習題》與朱賢哲執導的劇情片《白蟻:慾望謎網》。 因而,在接觸現正院線長版的《徐自強的練習題》前,這兩個重要名字─「徐自強」和「徐自強的練習題」,早已在我觀影前畫下深刻的烙印。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與社會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 ──隨機殺人事件後的精神/心理鑑定 發生隨機殺人事件後,犯案者的精神狀態常成為議論焦點,他們是否裝病脫罪的疑慮,並未隨著悲劇結束、人犯羈押就消失。
紀錄片的重點固然放在「無罪推定」這個「司法必須違背人性去做合理判斷」的難題。 導演對於「侯大隊長」涵括的司法界,乃至於自己所涵括的普羅大眾,提出了這道練習題的解題邀請。 但片中主人翁徐自強,卻有另一道生命態度的練習題要面對。 也許巨大到難以筆墨形容,導演沒有明說,卻成為影片中另一股不斷推進的伏流。
3.5 比短版更為完整,將個人、法官提升到國家的加害角色,動畫的模擬補足了觀眾未知的情節,同時身為作者的導演也與觀眾一起不停辯證。 但唯一疑慮的是,練習題是給於大眾思辨的,而不是最終只縮回導演的幸福。 徐自強用16年換來司法改革、程序正義、無罪推定,但他失去的已經太多太多,他至今還在學習如何重返、融入社會,徐自強靦腆地說:「我每天,就是家裡、司改會兩頭跑,沒別的地方可去了。」他出獄,但恍若隔世,妻子離去、兒子結婚,還沒學好當爸,他已經成為阿公。 報紙刊出大大的一張照片,害怕被屈打成招,徐自強躲了9個月,但得知陳憶隆等人被判死,擔心死無對證的他主動投案,沒想到卻是邁向冤獄的第一步。 而在綁架案前,陳憶隆等人都欠徐自強債務,憑著被告證詞,徐自強變成了幕後主謀,後陳憶隆曾一度自白,拖徐自強下水只因被催債生恨,也想延長審判時間,得到上訴機會求一線生機。 「像我們受過藝術訓練的教育,很快就掉到後現代的講法來看:檢察官在講故事,律師在講故事,其他被告也在說故事。我接觸了這個拍攝案,我也在講故事。於是,我認為要給觀眾的衝擊是:這個真實是可以被建構的。」紀岳君說。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冤獄16年 徐自強紀錄片躍上大銀幕
導演認為,真相依然重要,無論是對任何一方而言都是,因為傷害的確已經造成了。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紀岳君曾說︰「創作跟社會運動一樣,都不能只跟同溫層取暖,必須要跟大眾對話,才能捲動更大的力量。」未來將會規畫小型巡迴影展,將更多作品帶到台灣的每一個角落,也期盼觀眾看完這部影片後,能夠想一想可以如何行動,彌補或預防這些缺憾再度發生。 紀岳君受訪指出,「徐自強的練習題」2012年開始拍攝,期間經歷過懷疑、調查與自我反省的心路歷程。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首映會 (圖)
(影音)肉票沾土屍體直衝眼前 台紀錄片怵目驚心 紀錄片《徐自強的練習題》獲今年台北電影獎「觀眾票選獎」,開頭就以被綁商人黃春樹的屍體掀開序幕,也讓觀影者受到衝擊。 導演紀岳君2012年開始拍攝此片,拍攝期間經歷過懷疑、調查與自我反省的心路歷程,他感受… 一場擄人撕票案,度過十六年的牢獄生活,七次判處死刑,兩次無期徒刑,這些都是徐自強的練習題,《徐自強的練習題》來自徐自強的真實故事,由不懂法律的紀岳君導演一手操刀,展開長達五年的拍攝旅程。 「自白是證據的女王」(confession est regina probationum)語出於「糾問主義」時代的中古世紀拉丁文諺語,也包含了現代司法審判制度關於人權不彰的批判。 就司法的現代性來看,徐自強案曝露了台灣在二十年前仍宛若第三世界國家,但這種糾問式的思考模式,其實也最接近於一般深受媒體片段左右輿論風向的大眾百姓。 在有限的報導中,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搞不好他真的涉案了?
即便身處人生絕望的深淵,徐自強在面臨審判前仍說:「我相信人,我相信人會改變。」終於,在2016年的更九審獲判無罪。 一路走來,徐自強辛苦地做著生死交關的人生練習題,而在這場尋求真相的旅程中,導演也將帶領各位觀眾來面對另一道關於人性與信念的練習題。 這道 20 年的練習題,不光只是導演對於徐自強的自我思量,從「有罪推定」到「無罪推定」,電影反而把這道題丟回給觀者。 當透過這些片面、無法追溯的文件證據一一呈現拼湊,屬於徐自強的「無罪」聲雖然隨著影片開頭響起,但觀眾對於他的形象/故事/正義,也如同導演初始一般,始終帶著「懷疑」的眼光去思辨這道題的是與否。 雖說它記錄的是冤獄平反的過程,但觀看這部紀錄片,讓人觀察到的是二十年來整個過程對一個人的改變,建議觀看這部電影時,可以仔細觀察,不同時間點徐自強的樣貌,然後你會非常驚訝一個小混混的戾氣不見了,載上眼鏡現在的他,斯文謙遜又內斂。 整部電影最讓人動容的是「信任」,冤獄是徐自強人生中對人性信任最大的考驗,同時也考驗著家人對他的信任、社會對他的信任。
紀岳君受訪指出,《徐自強的練習題》2012年開始拍攝,期間經歷過懷疑、調查與自我反省的心路歷程。 台北電影獎今年「觀眾票選獎」獲獎冤獄紀錄片《徐自強的練習題》7日晚間在台北首映,身為當事人的男主角徐自強與導演紀岳君都出席與會,受訪談到一路走來的心境變化與感想。 〔記者賀靜賢/台北報導〕紀錄片《徐自強的練習題》獲今年台北電影獎「觀眾票選獎」,開頭就以被綁商人黃春樹的屍體掀開序幕,也讓觀影者受到衝擊。 新北紀錄片獎 《徐自強的練習題》奪冠 新北市紀錄片獎頒獎典禮昨晚舉行,宣佈前3名得主,分別獲得10萬、8萬、5萬元獎金。 第1名是紀岳君執導的《徐自強的練習題》,他希望透過本片,讓政治人物、紀錄片導演或新聞工作者,能有深切的自省能力。 2017南方影展頒獎 《徐自強的練習題》獲南方首獎 2017南方影展於今晚舉辦「南方獎─全球華人影片競賽」頒獎典禮,導演紀岳君執導的《徐自強的練習題》榮獲南方首獎及人權關懷獎,成為今年最大贏家。
除了使用大量剪報、電視新聞畫面之外,「動畫」可說是本片的一大亮點。 黑白速寫畫風的動畫,主要根據黃春棋、陳憶隆的偵訊及庭訊內容所製作,生動地重現複雜的案件原委,也補強黃陳兩人無法受訪的缺憾;另一方面,攝影機則跟著徐自強重回相關地點,並透過他的自述,回應案件中的諸多爭議。 台灣的司法遲來的判決,說是公道伸張,但不管如何都換不回徐志強的那些年。 在歷經七十多位法官漫長的審判終,是台灣司法的嚴謹還是對受害者的凌遲? 而在徐志強案之後,台灣的司法可否盼到真正的正義,那又是一段很長遠的路途要走了。 1995年黃春樹命案徐自強被其中的兩名嫌犯黃春棋、陳憶隆供稱為幕後主使,而在審判過程中歷經70多位法官認為徐自強有罪,並7度被判處死刑、2次的無期徒刑纏訟了21年之久,最終在2016年的更九審獲判無罪。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影評/《徐自強的練習題》 正義在哪裡消失了?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回頭審視了司法上的缺失,和無罪推定這條文背後人權的深遠意涵,和對生命的看法,這道練習題,如導演所說,我們都還未完成。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2025 從條文解釋,可以看出完全跳脫了古代中國以暴制暴,寧願錯殺一百也不願放過一人的價值觀。 不僅在刑事案件上,其餘都是,在尚未確切核實之前,沒有人應該或需要被貼上標籤。 但我們似乎都太輕視這條法律了,隨著檢方點火;媒體加溫;輿論沸騰,案件經常淪為未審先判,即便在事後被判為無罪,也很難擺脫和自身毫無干係的污名。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徐自強的練習題》─ 與觀眾並行:一道 20 年的「信任」練習題
《徐自強的練習題》是記錄他冤獄16年的紀錄片,但被拍攝多年,他仍無法習慣鏡頭。 導演參與敘事,以導演的口述構建整個故事,採用動畫重現和情景演藝的方式,讓人想起《校塔槍擊案》。 表面上是講徐自強案件,實際上是對台灣司法現狀的描繪和反思。 徐自强是一位被关了十六年的冤狱当事人,也曾经是一位面临枪决的死刑犯;纪岳君则是一位不懂法律的纪录片导演。 徐自强辛苦做着生死交关的人生练习题,纪录片创作者与观众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其实也做着另一种考验人性的练习题,我们将会看见人类有限的能力,如何在不足的司法制度和骄傲的执法者手中,构建着那不堪一击的公平正义。 这是一段让我们共同学习如何面对人生、信念、关爱与真实的旅程。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自由開講》如果未戰先怯 兵役延長的確不能改變什麼
案件本身撲朔迷離,已是亟待釐清的前提,但是促使徐自強面臨深淵的,卻是一次次斬釘截鐵的死刑審判。 直到釋憲後的更六審仍維持的死刑判決,其重複的結果,既反映了司法系統裡難以撼動的無形傳統,但同時也在有志之士的奔走下漸漸鬆動,而終至於更九審的無罪判決。 「我覺得他們(法官)把我當作作業,很隨便。」關於這句話的原話記憶我有些模糊,猶記得這已經不知是第幾次判決死刑後,徐自強的感嘆。 對徐自強及其支持者而言,每一場的判決都是生死交關;然而對司法而言,書案卷宗似乎化約了一個悲傷的故事,從方方面面考慮與審理的過程,正如對待一項嚴格的作業,有時令人鑽研再三,有時令人只想掩卷。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下了節目,徐自強在大家喊「結束了、辛苦了!」竟露出一個好大的笑容,感覺像是如釋重負,畢竟宣傳電影也不是他在行,何況又是要上鏡,並自虐式的再談一次他一點都不想回顧的惡夢。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自由廣場》談重新啟用桃園空軍基地
對於過往台灣檢警刑求取供、司法界有罪推定、官官相護的結構性問題,有清楚的揭露與探源,更是對人權的一次重新思考。 因此這部影片我決定以主觀觀點,並以非法律背景的脈絡來製作這部影片,目的是要貼近一般大眾的生命經驗,我了解一般觀眾在媒體的片面報導與資訊侷限下,對於許多刑案常會有未審先判的認知。 我沒有避免在影片中呈現自己受到片面資訊與刻板印象影響,因此產生懷疑徐自強的過程,但也因為紀錄片製作與進行調查案件後,才警覺自己有罪推定的錯誤,並且開始反省無罪推定的重要性,我期待這樣的觀點與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能讓一般民眾產生互動與共鳴。 但台灣解除戒嚴後,許多關注司法與人權的民間組織紛紛成立,司法改革組織才逐漸開始與國家體制產生制衡作用,一般民眾對於法律的知識往往不足,冤錯案主角與一般民眾生命經驗落差太大,也很難引起社會共鳴。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今年殺害內湖女童小燈泡的王景玉,以及去年犯下北投文化國小女童割喉案的龔重安,近日分別進入一審與二審階段,《報導者》從法庭現場的觀察與記錄,探討現階段圍繞在司法與精神/心理鑑定的議題。 2012年5月19日凌晨,黑暗無盡,雨不停歇,死刑犯徐自強從看守所走出來,媒體等候多時,大陣仗上前,團團把他圍住,他是速審法生效後,首位被釋放的嫌犯。 儘管暫時獲釋,他在前一天的更八審宣判,被判定參與房仲業者黃春樹的勒贖殺人案,刑責是無期徒刑,徐自強眼前仍是不見天光的纏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