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dcard6大優勢2025!(持續更新)

一開始 Dcard 是主打只有大學生才可以用的社群,到後來開放給高三畢業生以及社會人士註冊,內容也隨之更多元。 Dcard app上開始有許多新興的看板,內容都很優秀,但使用者或許沒有機緣看到這樣的內容,所以也是我們的職責去找到類似的議題並轉發出去。 透明溝通其實是開放文化的結果,因為大家都樂於分享自己做事的方法和思考方式,持續地從彼此身上學習,才能夠讓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與能力都大大提升。 除了像是產品經理一般照顧團隊成員在 Dcard 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他們也視自己為團隊的 business partner,協助招募、人才發展、團隊協作、定義與解決問題,刻意讓每位 HR 都能成為全方面的人才,而不僅是專精於特定的領域。

  • 我們會把優質的文章以貼文形式轉發到ig帳號上,除了曝光使用者的內容外,也鼓勵卡友多在版上發表文章。
  • Dcard 讓我大學生涯尾聲進行了重大的 Pivot ,認真來說沒有 Dcard 的話,也許不會有現在的我。
  • 他對職涯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看法:要想辦法讓自己經手scope大的工作,網路新創公司正好能提供這樣的機會。
  • 「我們的員工平均27、28歲,又都是在網路產業,應該很熟軟體操作,但還是做了很詳盡的Zoom使用教學!」彭睦潔打開親手撰寫的遠端會議軟體Zoom教學,顯示人資部門的貼心。
  • 他們因為這個「需要」,開發了 Dcard,啟動午夜 12 點抽卡配對功能:「 Dcard 最初的宗旨就是希望大學生走出自己的生活圈,認識更多不同類型的人,交換彼此的想法。」使用人數不斷成長,直至 2015 年 Dcard 離開校園,成立了「狄卡科技」。
  • 大公司的制度明確、容錯範圍以及可調整的彈性都較小,新創則是經常仰賴他自己過去的經驗執行,或是與夥伴一同做新的嘗試。

Slack的妙用不只如此,彭睦潔分享一項人資確認員工已讀的小秘訣:原先常用email發群組信、卻難以知道各部門回覆的狀況;現改以Slack留言方式,各部門看過後按被指定的表情符號回覆。 彭睦潔只要查看表情符號與人數,就可以快速確保每一位員工都知曉公告資訊。 這本是Dcard員工常見景象,用餐時間坐在沙發、地板上聊天用餐。 通過 Dcard 的第一關筆試測驗後,「第一次面試是對 Team Leader 與工程師,主要從聊天的過程中了解我的能力在哪。」 YC 回憶,這次的面試經驗沒有白板題(由考官一對一陪考,在白板上直接出題求解,應徵者寫程式的實力馬上見真章),並無想像中嚴苛。

工作dcard: 工作內容

在 工作dcard Dcard 實習近兩年時間裡, YC 主要的工作是配合活動,進行前端與後端的程式作業:事先評估程式可能遇到的問題與使用者反應,與設計師討論後,交由 YC 團隊執行,再反覆進行審核與修正。 最讓 YC 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撰寫光棍節跑馬燈程式的經驗,「我原本主要寫後端,前端比較不擅長。」因為設計上的修改,讓實際程式執行的時間縮短。 YC 在 工作dcard 2017 年暑假透過學長得知 Dcard 徵實習生的消息,吸引身為 Dcard 資深潛水使用者的 YC ,他認為能親身參與日常使用的產品開發工作是很棒的經驗,立刻決定投出履歷,順利進入 Dcard 擔任暑期 Web Team 實習生。 在我實習橫跨的將近一年中,可以看到許多使用者習慣和粉絲偏好的改變,公司想要傳遞的功能和訊息也會有所不同,(當然還有萬惡的演算法啦)因此我們也要不斷調整發文的形式才能被更多人看見。

JUKSY 已經成立 10 年,並且達到中小企業的規模,但仍然保有新創團隊的作風,絕不墨守成規,在跨部門的溝通上也都會以專案管理的方式確保能順暢進行,而且也在去年接受日本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Infinity Ventures Partners 的投資。 均一教育平台分成軟體組、教育內容組、推廣組及營運組,而各組的成員背景也非常多元,軟體組長曾任 Garmin 的軟體工程師,教育內容組長則曾為台積電工程師,推廣組長曾經是科技公司的專案經理,而營運組長則是來自 JP Morgan。 Dcard 的產品使命是「讓每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共鳴」,希望能「從台灣出發,成為世界一流的網路公司」。

工作dcard: 公司介紹

Dcard 相信對一個好的工作環境而言,「能跟很多厲害的人一起工作」是必要條件。 我認爲,所謂「厲害的人」除了「在特定領域有專才的人」之外,也包括在人際關係或是自我實現上表現出色的人 —— 舉例而言:積極主動的人、思辨能力強的人、善於交際而給工作環境帶來良好氛圍的人、總能如期達成目標的人等等。 如果讓員工們意識到這些因素並向彼此學習,正面影響也會就此在辦公空間中產生加乘作用。 A:若以 Dcard 的角度,「越多人關注、越多人討論」就是好內容。 我們目標是期望「所有年輕人能在 Dcard 上討論」,當然以行銷面來看,這樣的內容能增加觸及,帶來流量、擴增新用戶。 過程中我們舉辦快速面試與眾多實體活動,為了要推廣活動和產品,對數位、內容行銷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希望透過加入 Dcard,進一步增強實戰和發揮技能。

大約 10 年前,台灣剛有 Facebook ,當時幾乎所有的社群需求如聊天、關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等等,都集中在 Facebook 上;近幾年,不同的社群平台興起,使用者需求也更加被細分,同一名用戶會同時登入好幾個社群平台,因應不同需求,在各個平台中切換使用。 不定期和企業顧問合作、舉辦講師內訓,提供國內外 Conference 補助,如 WWDC、Google 工作dcard2025 I/O ⋯,且邀請業界高手來到 Dcard 分享,不定期拜訪其他公司互相交流。 我們鼓勵各部門舉辦讀書會、每月舉辦一次 Developer Session,不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工作坊等。 在這個變化快速的場域,夥伴有多方嘗試的機會,可以參與各類新想法、新產品甚至是新市場的誕生!

工作dcard: 團隊

4月15日跟訪彭睦潔的遠距上班日,正是她需要排定人資部門第3季OKR目標的日子。 工作dcard 「我們的員工平均27、28歲,又都是在網路產業,應該很熟軟體操作,但還是做了很詳盡的Zoom使用教學!」彭睦潔打開親手撰寫的遠端會議軟體Zoom教學,顯示人資部門的貼心。 同樣在製作跑馬燈程式的那次經驗中, YC 從一開始就參與討論。

工作dcard: 【 Dcard 公司介紹 】企業參訪|高手雲集的工作環境,吃不完的飲料點心!

離別總是哀傷的,但也因為有了這個經驗,他才能成為一位更加專業的 HR。 聊到作為 HR 的棘手經驗和挑戰,Helen 馬上就想到第一次開除一位員工的時候。 工作dcard2025 他苦澀地笑說,HR 界有個說法,當你第一次開除人之後,你才會真正成為 HR。 當然,如果是因特定的「人」的因素所造成的辦公室政治,以上的方法便不見得能夠解決。

工作dcard: 面試準備內容

我提到,剛好最近在學校也跟同學們組成了讀書會,但可能是因為實務經驗不足,經常只能圍繞著書中的理論討論。 講者說,確實有了工作經驗後,大家除了討論新學到的內容以外,也會搭配自身原有知識/經驗進行個案討論。 據 Dcard 所述,根據調查目前所有香港學生中約有 2/3 工作dcard 知道這個平台。 ▲ 一群學生約在學校旁長興街的 7–11 / 圖片來源:企參時簡報那之後兩人加入了開發團隊。

工作dcard: 你觀察到的 Dcard 使用族群怎麼樣、平台常見熱門話題有哪些?

Dcard 的成員中,有 Github 上 破兩萬 stars 的大大,還有各種體重調節師、貓咪馴獸師與啦啦隊長! 我們年輕但有熱情,希望打造一個好玩有趣,充滿實驗精神的工作環境。 讓影響力能超越國界,像是今年就將在大阪、香港、曼谷及台北巡迴舉辦亞洲聖誕市集,希望能透過跨文化設計論壇、市集在各地巡迴舉辦,能連結當地的人群和設計師。

工作dcard: 產品/服務

前期曾經想過用手動的方式擷取留言,讓留言可以在頁面上跑來跑去,但這樣會很耗費人力。 工作dcard2025 原本預估會有 2,000 則留言,後來數量超多,達到 14,000 則左右,讓最後能達到原本規劃中沒做到的標準。 YC 自認建議有被採納 並得到好的成果,是在工作上最有成就感的地方。 對我們來說,FB 的各項數據都很重要,也是判斷工作成效的指標之一。

工作dcard: 工作型態

Dcard 的人才營運經理彭睦潔 Helen 與我們分享,社群媒體使用習慣已在這 10 年間產生非常大的變化。 睦潔說面試員工就像接受提案,應徵者把自己提案給公司,透過面試這場發表決定是否採用,因此在面試時非常注重一個人是否能簡短且有邏輯地歸納出重點,讓面試官能快速地看出他具備的能力與特質。 講者說,當時沒有任何人被指派去做這件事,這個裝置是團隊中某個成員自發設計的。 自那之後,Dcard 意識到了「主動解決問題」的可貴,也成為日後 Dcard 最重視的企業文化之一。 我最後用個稍微感性的小故事說明為什麼想加入 Dcard,我算是很早期的使用者(當時只開放給幾所國立大學),我從 Dcard 認識了新朋友、加入新創團隊與校外社團(城市浪人),進而開啟了我的新創之旅。 Dcard 讓我大學生涯尾聲進行了重大的 Pivot 工作dcard ,認真來說沒有 Dcard 的話,也許不會有現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