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在森林及叢林靜止時可用車體上的迷彩偽裝作掩護以避開攻擊;在開闊的地型時,坦克會成為一個明顯的目標;當一架坦克在開動引擎移動時,引擎運作的熱力可輕易被紅外線探察到;坦克的履帶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跡可在空中發現,在沙漠移動時引起的沙塵亦比車體體積大數倍。 兩棲坦克又稱為「水陸兩用坦克」,意指「無需使用輔助設備及能通過水障礙的坦克」,部份輕型坦克及經改造的中型坦克有此功能,例如特二式內火艇。 以上三方面各自影響,例如加強裝甲提高防護力後,因為重量增加而降低機動力;改用大型主炮加強火力後,會因砲塔前方裝甲較弱及車體平衡而影響防護力及機動力。
- 然而,自动装弹机的可靠性和维护难度依然是未被攻克的技术问题。
- 上述兩個限制都不是建立新分支的遊戲障礙,所以我們加強發展了蘇聯工程師的構想。
- 这类动能弹,包括更早期的穿甲弹和实心弹,通常是最好的反坦克武器,但它们的穿透力和精准度却会随射程降低。
- 坦克大多發射成型彈藥,與自走炮的三件式(分發射體、火藥、雷管)彈藥不同。
- IS-3-II 擁有兩門 122 毫米戰車炮,各有著 390 的單發傷害。
- T54 – 試圖在M48車體裝上105公厘主炮+自動裝填機的試驗型號,因為T95計畫的關係取消研發。
M48的衍生車型,M67A1噴火戰車也可見於越南戰場之上。 雖然M48的設計以M47巴頓為基礎改良而成,也應用了許多M47的組件,但其車體和炮塔經過重新設計。 M48巴頓是美軍最後一款中戰車,也是美國最後一款搭載90公厘炮的戰車;其後的改良型如M48A5換裝與M60相同的105公厘口徑炮。 M48於1952年在美軍服役,M48之後被進一步改良為M60巴頓。 戰車炮2025 當M60服役不久,美軍的M48便陸續退居二線,M1戰車在1980年服役後,M48便逐漸除役,最後一輛於1987年離開美國陸軍。
戰車炮: 戰車分級
美國陸軍引進該系列成為M256型,裝備在M1主力戰車之上,此炮與Rh120的炮彈和零件多有相通之處。 法國、以色列、瑞士、中國等國家都有發展自身120毫米滑膛戰車炮或反戰車炮(89式反戰車自走炮)系列。 戰車炮 然而,英國在西方國家的主力戰車大規模裝備120滑膛炮時,獨自發展120毫米線膛戰車炮,L11型(裝備於酋長式和挑戰者1式)和L30型(裝備於挑戰者2式),以維持自身陸軍裝甲兵的炮彈多樣性。 另外,蘇聯為自身坦克研製的2A46型125毫米滑膛式戰車炮,搭配自動裝彈機,並可發射砲射反坦克飛彈,裝備於T-64(後期型號)、T-72、T-80、T-90等型號。 中國解放軍亦仿制了蘇聯的125毫米炮,命名為ZPT-98坦克炮,並裝備在96式和99式坦克之上。
坦克一般裝備一門大口徑火炮(視戰車類型而定,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戰車/直升機導彈)以及數挺防空或同軸機槍。 戰車炮2025 坦克大多使用旋轉炮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炮(例如瑞典的S型戰車,只透過機動來開火)。 戰車主要由武器系統、火控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 其中以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Rh120系列最為著名,裝備於豹二主戰坦克。
戰車炮: 反戰車砲
輕型反坦克武器對破壞履帶仍然有效,當履帶被毀後坦克將失去任何機動力,因此很多履帶式車輛都装有側裙來保護履帶及懸掛系統。 以色列為了向車組人員提供高度防護,因此他們梅卡瓦主戰坦克設計比較特別,它以引擎及油箱作第二度防護來保護車箱內的車組人員。 戰車炮2025 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新技術含量較高,多半是全新設計的,只有部分車型使用和第二代主戰坦克相似的舊型號部件(包括中國的MBT 2000和英國挑戰者1)。
- 這門火炮是由1943年製的四式75毫米高射炮改裝而來的。
- 其大口徑的主炮也能用於摧毀裝甲運兵車或其他裝甲目標;亦能隨時被部署至戰場,以提供空降部隊即時的火力支援。
- 反戰車砲也是加農砲的一個分支,特點在於砲口初速高,砲身較為低矮以降低被發現的機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許多國家都有設計與生產專門的反戰車砲給步兵單位使用,各國戰防砲幾乎全數採用37公釐口徑。
- 換裝新的1000馬力發動機,換裝擁有4個前進檔和4個倒檔的新變速箱。
- 根據伏爾加格勒公司的說法,2S25也能依照需求隨空降部隊、海軍陸戰隊及特種部隊部署至特殊地形中作戰。
對於攻頂式反戰車飛彈,砲塔變成「超大號反應裝甲」,阻擋其穿甲射流威力進入成員艙與彈藥艙,增加成員安全性。 当时大多数的坦克仍然装备野战炮改装而成的坦克炮,用来打击带轻装甲或不带装甲的目标。 同时,某些专门用来支援步兵的重型坦克则装备了射程短的大口径重炮。 这些发射高爆弹的火炮是用来对付工事和要塞的,但是在短距离内也能有效打击敌方坦克。 B1重型坦克,丘吉尔和M3 李将军等等坦克甚至同时装备两门炮——在车体上安装重炮,并在炮塔里分别安装另一門小口径火炮。
戰車炮: 德國800mm K(E)鐵道炮的彈藥種類
二戰後,所有坦克都採用大口徑單主炮設計,亦是高火力地面武器中的代表,坦克炮可分為滑膛炮及線膛炮,英國及印度是現時少數仍然採用線膛炮坦克的國家。 戰車炮2025 現代主流的坦克炮可分為北約的120毫米口徑及蘇聯/俄羅斯、的125毫米口徑。 坦克炮可發射多種類型的彈藥,但主要發射穿甲彈及高爆彈,部份滑膛炮更可發射導彈,炮管上的砲膛清除器更成為現代坦克的常見裝置。 在兩次大戰期間,坦克的運用與編組方式在各國興起廣泛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大致上分為兩派,一派的意見是認為坦克應該是支援步兵的一個系統,因此需要搭配步兵部隊的編制與作戰型態,平均分配給步兵單位指揮調度。
戰車炮: 設計與使用
這個機制不允許玩家同時裝填雙管火炮、選擇目標,以及自由開火。 上述兩個限制都不是建立新分支的遊戲障礙,所以我們加強發展了蘇聯工程師的構想。 戰車炮2025 在創造這些車輛時,我們考慮到許多細微差別並努力遵守這類戰車的所有建造原則。 舉例來說:所有雙管火炮戰車都具有更寬的履帶平台、改良型底盤、更大的炮塔… 等等。 所有車輛不僅從工程學角度來看是正確的,還保留了蘇聯戰車建造學校的外表特徵。
戰車炮: 設計
但比較了一下9階跟10階數據,發現數據差別不大,穿深,裝甲,dpm也是差不多,還有就是10階多了一個頭包,9階倒是沒有… 您依舊還是有三種射擊模式可用,包括了依序 ─── 戰車炮2025 您可能會像循環一樣常用該射擊模式。 1980年代开始,坦克开始装备爆炸反应装甲,当坦克被命中后,坦克表面的反应装甲就会爆炸,能够炸開穿甲彈錐形裝藥的金屬射流。 爆炸反应装甲逐渐成为主流坦克的标准配备,为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标志之一。 熱效應是坦克的主要弱點之一,就算是一架靜止在掩體後、開動了引擎的坦克释放出的熱空氣引至的影像反應(像海市蜃樓效應)仍可以被探察得到。 坦克的動力由柴油引擎或渦輪引擎推動,運作時像一架火車頭,發出的聲音可在遠距離上聽到(渦輪引擎更為嚴重),氣味亦可透過風向而被察覺出來。
戰車炮: 戰車砲
較大的炮彈也需要較大的車型來儲存的,也是現代坦克車型變大的原因之一。 現在仍在生產的主戰坦克戰鬥全重一般為40噸至70噸,實際有等同於傳統的重型坦克的重量,從80年代開始各國的主戰坦克的重量有快速飆漲的趨勢。 戰車炮 這是因為面對各種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武器,雖然先進裝甲有助不增加車重的前題下加強防衛力,但實際仍然是需要有較厚的基本裝甲作為內層,而且需要較大的車體保持內部良好的分隔,減少車員因燃油或彈藥被火災殉爆的機會。
戰車炮: 裝甲
駕駛在車身前端擁有一個艙門;車長以及炮手的艙門則位於炮塔頂部。 當處於靜止狀態時,車長乘坐於駕駛的左側,而炮手則乘坐於駕駛的右側。 2S25的標準配備還包括一具核生化防護系統來保障乘組員不受放射性塵埃的侵害。 早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就已經開始研發裝有雙管火炮的車輛。 戰車炮2025 在此一領域中進展最大的是蘇聯工程師,他們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發出多個雙管火炮戰車計畫。
戰車炮: 二戰時期
(陸舟)的研究機構,並向HOLT購買兩台牽引機做研究,同年底,該機構研發出第一輛裝甲履帶車被稱為「小威利」。 戰車炮2025 」字樣,並對外宣稱是盛載飲水和食物的容器,該名稱便一直沿用至今。 ,T-14戰車有四塊陣列雷達在砲塔周圍做360度探測,目前能夠對1700m/s飛過來的目標,以攔截破片彈的爆炸威力摧毀或干擾其彈道。 此外,Rh-130砲身重1400kg,包含其他組件後全系統重量約3000kg,相較於Rh-120系統,重量僅增加300kg,顯然原廠希望戰車安裝這門砲後,不會因為過長的砲身與重量影響戰車機動性。 虽然初速大的坦克炮能克制其他坦克,但是大多数英国坦克都装备能发射高爆弹的75mm双用炮;到了战争后期才启用装备了反坦克效果更佳的17磅76mm炮的坦克。
戰車炮: 萊茵金屬130mm 戰車砲簡介
另一方面,為了增加車體浮力,2S25的路輪中設有氣室以及強力水幫浦,來將底盤週圍的水排除。 2S25亦可以涉入海中,並可以於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橫越浪高約0.5公尺至1.25公尺的海面。 然而,即便擁有出色的水面行駛能力,2S25的主炮射界(即主炮可左右移動的角度,原為360°)於涉水時會急遽下降至左右各35°。 又名巡洋坦克,亦是英國在二戰以及二战之前使用的坦克分類,混合了海上的巡洋艦及陸上的騎兵概念,具有高移動速度及良好機動性,配備機槍及小口徑火炮,多進行追擊及長距離偵察任務,但裝甲較步兵坦克弱得多,例如英國的十字軍戰車。 设计理念来源于海军的装甲舰,以坦克來為步兵近戰火力支援及突擊用途,具备较强的火力与裝甲,但速度很低。 而現代的步兵坦克則在坦克基礎上加裝載員艙而成,其特點是既保留了坦克的強大火力和裝甲防護,又可作運兵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