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俄方強調,在撤軍過程中,俄軍也發動了大規模攻擊,包括出動航空兵、火箭炮和火炮部隊等,殲滅了超過2,000名烏軍和外國僱傭兵,以及100多輛裝甲車和火炮。 哈爾科夫戰役的勝利,幫助曼施坦因穩定了南方集團軍羣的陣地,暫時避免了東部戰線崩潰,而且還替曼施坦因個人贏得了偉大統帥的名聲。 哈爾科夫2025 但從整個蘇德戰爭的進程來看,這是德國戰略上的轉機,使德國南方戰線穩定下來,避免了全線崩潰的局面,並使納粹德國多苟延殘喘了2年,有專家推測沒有這場戰役,歐洲戰場在1943年便有可能結束。 就在哈爾科夫戰役結束不到四個月之後,在由於哈爾科夫之戰而形成的“庫爾斯克突出部”,將展開一場真正決定戰爭最終結局的空前會戰。 根據俄羅斯於1993年發表的資料,蘇軍到三月二十五日哈爾科夫戰役最終結束,蘇軍各參戰部隊一共死亡、失蹤和被俘了十萬零六百九十四人,受傷和患病139366人,損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輛,各種口徑的火炮、迫擊炮5291門,飛機417架。 其中在和德國第四裝甲集團軍的交戰中損失的兵力大約為:死亡、失蹤、被俘約三萬人,損失坦克和自行火炮約二百輛。
- CNN也稱,烏克蘭軍隊在一週內席捲了該地區的大部分土地,導致了哈爾科夫的潰敗。
- 沃羅涅日方面軍左翼的三個集團軍(第三坦克集團軍,第四十、六十九集團軍),將受到德軍十四個師的進攻(包括四個裝甲師、三個黨衞隊裝甲步兵師、一個摩托化步兵師、三個步兵師)。
- 因為此地掐住了俄國從本土西進烏東的咽喉,也是普丁總統本次「特殊軍事行動」以拯救烏東俄語系人口為名的「大義宣傳目標」。
- 德軍從哈爾科夫又實施了一次短途躍進,北上進軍別爾哥羅德,並在3月23日將其攻佔。
- 而退過了北頓涅茨河的蘇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則沿着河岸,在庫爾斯克南部的奧博揚地區建立了陣地(這裏就是後來的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正南面)。
- 在一月八日,整個東線德意志軍隊只有495輛可以使用的坦克,而到二月二十八日,增加到了902輛,另外還有919輛坦克正在修理或輸送過程中。
第一列抵達哈爾科夫的火車於1869年5月22日從北方駛來,1869年6月6日,從庫爾斯克啟程,中途到達哈爾科夫,終點站為亞速的鐵路正式通車。 哈爾科夫車站於1901年重建和擴建,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摧毀。 哈爾科夫藉由定期鐵路列車與烏克蘭各地和國外的所有城市相連。
哈爾科夫: 烏克蘭戰報#13:俄軍無差別轟炸「哈爾科夫圍城」的血雨風暴
德軍從哈爾科夫又實施了一次短途躍進,北上進軍別爾哥羅德,並在3月23日將其攻佔。 此時解凍季節已經來臨,道路積滿泥漿,誰都無法進行任何機動了。 計劃中由友鄰的第2集團軍(屬於中央集團軍群)實施的協同打擊從未實現,這也反映出該部在恆星行動中被蘇軍打得有多慘。 工業城市庫爾斯克本是第2集團軍的預定目標,但是它和周邊的突出部仍然牢牢地掌握在蘇軍手中。 我們還必須認識到,曼斯坦因本人對自己不得不提出的建議並不是特別高興—他同樣不喜歡撤退。 他從心底裡認為他的蘇聯對手是不可救藥的無能之輩,尤其是在指揮藝術方面,而他在自己的回憶錄裡也明確提到,迫不得已地主動放棄土地是很傷自尊的事。
俄軍曾成功滲透哈爾科夫市中心,但守軍聯同警察及其他防衞力量,經過激烈戰鬥後擊退俄軍,並恢復完全控制。 哈爾科夫2025 俄軍早前宣稱,駐守哈爾科夫的烏軍302防空導彈團有407名士兵投降。 惟哈爾科夫州州長西涅古博夫駁斥消息不實,指沒有烏軍投降,強調不會放棄抵抗。 哈爾科夫一條天然氣管於交戰期間爆炸起火,烏克蘭指控是俄軍所為,並警告可能產生環境災難,呼籲民眾以濕布或紗布掩蓋窗戶。 2022年10月10日,在烏克蘭東北部的哈爾科夫市,俄軍攻擊導致部分地區的水電供應中斷。
哈爾科夫: 哈爾科夫的EZ租車
簡言之,西方與烏克蘭雖持續營造「政變」敘事,但如今的俄羅斯內政氛圍距離此一巨變,顯然還有不少距離。 正如俄烏戰線因軍力消長而持續變化,普京與「政變」的對峙,也必然是一場持久戰。 此一舉措強力鎮壓了輿論,使得社會上不易湧現規模性的反戰呼聲,眼下除了強硬派還有抨擊俄軍「過度手下留情」的空間外,自由派媒體在如今的高壓管控下,已無法自在形塑主張停戰、相對親西方的輿論風向。 綜觀「政變」宣傳的事實基礎,除了「普京罹癌」等空穴來風的推測外,大體不離俄軍戰場失利、俄羅斯政壇出現反對聲音、俄羅斯本土出現暗殺等負面新聞。 在此脈絡下,「政變」宣傳本就暗藏強調俄羅斯「無能」的政治議程,會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克里姆林宮的內部分裂,同時挫傷普京的政治威望。 此外,8月21日俄羅斯學者杜金(Alexander 哈爾科夫2025 Dugin)之女死於汽車炸彈攻擊,彼時便有西方媒體表示「可能是俄羅斯安全部門所為」,短期目的是為「恐嚇效忠克里姆林宮者」,最終目標則是推翻普京政權。
- 根據俄羅斯於1993年發表的資料,蘇軍到三月二十五日哈爾科夫戰役最終結束,蘇軍各參戰部隊一共死亡、失蹤和被俘了十萬零六百九十四人,受傷和患病139366人,損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輛,各種口徑的火炮、迫擊炮5291門,飛機417架。
- 當地時間凌晨3時左右,俄羅斯空降部隊登陸該城,並與烏克蘭軍隊展開激戰。
- 斯洛維尼亞領事館在爆炸中被摧毀,歌劇院和音樂廳也遭到破壞。
-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於 文]一般認為,自俄羅斯2月底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以來,俄軍經曆了三次較受關注的撤軍,分別為6月底撤離蛇島、9月中旬撤離哈爾科夫和11月撤離赫爾鬆。
- 同時,德意志第一集團軍以裝甲第四十集團軍和黨衞隊“維京師”、步兵第333師共四個師的兵力,襲擊西南方面軍快速兵團的波波夫集羣。
- 2022年2月24日,在別爾哥羅德集結的俄羅斯軍隊越過邊界,開始向哈爾科夫推進。
- 在2月19日,蘇軍裝甲縱隊佔領小城錫涅利尼科沃(Sinelnikovo),切斷了從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到史達林諾的東西鐵路幹線,致使所有鐵路運輸暫停,德軍的整個南翼都失去補給。
過去兩個月,烏軍一直公開部署針對南部赫爾松(Kherson)的反攻,導致俄方對該城大量增兵,而烏軍自8月底開始更聲言正式展開攻勢,並在戰場上增大了攻擊。 此刻俄軍在哈爾科夫一線失守的地區,則是支援「SK姊妹城」前線的關鍵陸上鐵路運輸要地。 在俄軍數月前轉向頓巴斯之後,其之所以依然堅守哈爾科夫州整個東部,就是要建立起從俄國領土能透過鐵路經庫普揚斯克(Kupiansk)接上伊久姆的陸路補結線。 從庫普揚斯克及伊久姆等地撤走,則無異於放棄一部分對頓涅茨克烏控區的進攻,與俄國國防部為增援頓涅茨克方向的說法有明顯落差。 目前,頓巴斯地區有大約九成土地已在俄軍控制之下,只餘頓涅茨克的部分土平尚未收復。 哈爾科夫市長向華郵說,哈爾科夫仍處於烏克蘭的控制之下,但被俄軍包圍。
哈爾科夫: 第二次哈爾科夫會戰:德軍反擊戰
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的行政大樓昨被俄軍轟炸,基輔電視台及鄰近的巴比亞大屠殺紀念館今被襲擊,造成5人死亡。 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持續遭到俄軍砲擊,截至目前,至少21人死亡、112人受傷。 但哈爾科夫地方政府負責人西內古波夫(Oleh Synegubov)表示,儘管俄軍1日至2日清晨對該地區進行猛烈轟炸,但已擊退所有俄軍的襲擊並堅守陣地,並指俄軍遭受重大損失。 之後,在美國等西方援助武器的幫助下,烏克蘭軍隊曾多次試圖奪回,遭受巨大損失,但都未能成功。 根據俄羅斯國防部發佈的消息,俄羅斯6月30日宣佈從蛇島撤軍是一個“善意的姿態”,以此向國際社會表明,俄羅斯不會阻礙聯合國組建人道主義走廊以從烏克蘭領土運出農產品的努力。 但烏克蘭方面認為,這是在烏軍對駐紮在蛇島的俄羅斯守軍發動大規模空襲和炮擊之後,俄軍遭受嚴重傷亡和損失,才被迫撤離了地勢平坦、缺乏遮蔽又易攻難守的蛇島。
哈爾科夫: 53 俄軍直升機突闖領空 日自衛隊緊急升空廣播示警
如此說法與毫無證據的「政變」宣傳如出一轍,目的皆是渲染普京政權搖搖欲墜、無法久持。 俄軍圍攻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與烏克蘭政府軍爆發連場激戰。 哈爾科夫2025 當地居民身歷其境,形容「就好像在頭頂發生星球大戰」一樣,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離戰爭那麼近。 當地地方首長斯內胡博夫說,經過連場巷戰後,哈爾科夫市內現時已不見俄軍的蹤影。
哈爾科夫: 哈爾科夫反擊戰戰役序幕
第二天,德國“大日爾曼”摩托化步兵師攻佔別爾戈羅德。 對曼施坦因來説,最大的目標就是趁着蘇軍的潰退,而解凍、季節還沒有開始之際,儘可能多的從蘇軍手裏多搶佔一些地盤。 此後一直到三月二十二日,蘇軍沃羅涅日方面軍一直都在德國的追擊下向後潰退。 作戰計劃:首先,德意志第4裝甲集團軍將以黨衞裝甲軍的兵力從克拉斯諾格勒進攻西南方面軍蘇軍第六集團軍右翼,然後以第四十八、五十七裝甲軍攻打巴浦諾格勒,切斷紅軍退路。 同時,德意志第一集團軍以裝甲第四十集團軍和黨衞隊“維京師”、步兵第333師共四個師的兵力,襲擊西南方面軍快速兵團的波波夫集羣。
哈爾科夫: 09 時間延後!消息人士:俄烏第二輪談判未取消 可能在2日晚間舉行
此外,俄國國防部還指出,俄軍已摧毀烏軍地上47架、空中11架飛機、472輛坦克、62件火箭炮及46架無人機。 英國天空新聞報導,校史超過兩世紀的哈爾科夫大學(全名V. N. Karazin Kharkiv National University)2日上午遭俄國飛彈擊中,相鄰的一棟警察局也被攻擊,建築物樓頂冒出火光。 同事是退伍美軍女軍官,曾在俄留學,精通俄語,我們邁著大步,到路口拐進一條稍窄的街道,街的兩邊是灰色混凝土的廠房和居民樓。 走過一座高大的廠房時,外牆斑駁不全,上面是一個個小孔,同事驚呼:「不可思議,這些是槍眼,難道是二戰留下來的嗎?」她告訴我,二戰中,蘇德兩軍在哈爾科夫地區四次交戰,經過兩年的殊死爭奪,蘇軍才收復了哈爾科夫。 我們面對的是六、七十年前留下的槍眼,展現的是歷史,也是哈爾科夫的經濟窘迫。
哈爾科夫: 烏克蘭控俄軍圍困大城刻意砲擊市區 籲加強制裁
該市位於哈爾科夫河、洛潘河、烏達河三條河流的交會處。 哈爾科夫屬溫帶大陸潮濕性氣候,冬季寒冷有雪、夏季炎熱。 1月平均溫度為攝氏-4.6度,7月平均溫度為攝氏20.3度。 1934年,數百名烏克蘭作家,知識分子和文化工作者被逮捕和處決。
哈爾科夫: 後勤車隊被打怕了? 俄軍竟就地取材 幫卡車穿上木頭裝甲
四三年二月十九日,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開始轉動沉重的裝甲炮塔,快速運轉的履帶,在冰雪覆蓋的大地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痕跡,在威力巨大的八十八毫米坦克炮指向的地方,將是一場惡戰。 哈爾科夫 這天,德軍黨衞隊裝甲軍的“德軍”裝甲步兵師和“骷髏”裝甲步兵師,對蘇軍西南方面軍第六集團軍薄弱的側翼發動了出其不意的猛烈打擊。 德國空軍第四航空隊的俯衝轟炸機,對缺乏空中支援的蘇軍陣地狂轟濫炸,而德軍的裝甲集羣則在“虎”式坦克的引導下發動兇猛地衝擊。 在撤退之後,俄軍的導彈攻擊就曾兩度中斷哈爾科夫市的水電供應。 如果俄軍集中攻擊烏克蘭全國的民用設施,維持不了基本民生需求的烏克蘭政府將會失去長遠反攻的意志。
於是沿着整個東部戰線,精疲力竭的蘇德兩軍都轉入了防禦。 在雙方完成休整和補充之前,蘇德戰場將進入一個短暫的“休戰期”。 奪回了哈爾科夫的德國,在忙着論功行賞:曼施坦因得到了橡樹葉騎士十字勳章,“希特勒”師師長迪特里希的騎士十字勳章上加上了雙劍飾。 希特勒,還打算從表現出色的“希特勒”師中抽調一些團、連級軍官,去組成新的黨衞隊第一裝甲軍和黨衞隊第十二“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而“德軍”師也受命抽調部分軍官去組建黨衞隊第三裝甲軍。 經過一番激戰,德軍對蘇軍西南方面軍的反擊戰中,擊潰了其第六集團軍、第一近衞團軍和波波夫集團編成內的八個軍、十個步兵師和五個特種旅。 但在另一方面,由於兵力不足和嚴寒的天氣,德軍並沒有對蘇軍構成絕對的優勢,未能形成一個很嚴密的包圍圈,行動大都被限制在各個村莊之間。
二月十六日,沃羅涅日方面軍以三個集團軍的兵力,擊敗了由德軍原山地步兵第一師師長蘭茨將軍指揮的 “蘭茨” 戰役集羣(包括黨衞隊裝甲軍相 “勞斯” 步兵軍),攻佔烏克蘭工業重鎮哈爾科夫。 由於哈爾科夫的失守,希特勒撤了蘭茨將軍的職,取而代之的是肯普夫將軍。 對蘇軍來説,哈爾科夫不僅是蘇聯第六大城市和誕生過T—34坦克的重要工業基地,而且還是一個曾令他們蒙羞的傷心之地。 就在九個月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蘇軍西南方面軍向在哈爾科夫的德軍發動攻擊,結果卻撞上了實力強大的德軍“克萊斯特”集團軍集羣。 蘇軍損失慘重,被寄予極大希望的蘇軍哈爾科夫進攻戰役卻變成了德意志軍隊的進攻戰役序曲。
哈爾科夫: 哈爾科夫社會事業
兵力匱乏,沒有戰略預備隊的沃羅涅日方面軍,這時已經拿不出部隊來堵住這個缺口了。 為了援救沃羅涅日方面軍,斯大林下令抽調近衞軍第二軍、坦克第十八和最高統帥部坦克第三軍前往增援。 但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三月十一日,德國第四裝甲集團軍的部隊己經逼近了哈爾科夫。 此時,希特勒本人也再次來到南方集團軍羣司令部給前線部隊打氣。 當天,第四裝甲集團軍所屬的黨衞隊裝甲軍為了拿下哈爾科夫,作為獻給希特勒的禮物,在步兵第三二零師的配合下,不顧重大傷亡從哈爾科夫北面進行迂迴,切斷了蘇軍的退路;裝甲第四十八軍則從東面對哈爾科夫進行攻擊。
哈爾科夫: 42 阻烏資訊戰攻擊 俄國防部:已精準打擊烏克蘭安全局設施
烏克蘭最年輕國會議員、26歲的尤拉許(Sviatoslav Yurash)1日接受美國CNN訪問,表示他和烏克蘭同胞會在基輔和俄軍作戰到底。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進入第七天,英國國防大臣華勒斯(Ben Wallace)2日告訴Sky News,俄方很明顯已經改變地面戰術,擔憂烏方城市遭受轟炸的程度只會越來越糟糕。 拉夫洛夫警告,俄烏局勢還沒走到那一步,但俄國已經準備好和烏克蘭舉行第二輪談判,基輔當局卻在華府的要求下故意拖延。 德國《明鏡週刊》報導:目前北約各國對烏克蘭的武器運補,多以波蘭邊境為軍援走廊。 但為了避免觸發世界大戰,包括美軍在內的北約正規軍,都無法直接進入烏克蘭本土,因此只能由烏克蘭軍隊穿梭波蘭「接收武器」。
哈爾科夫: 烏克蘭第二大城市 哈爾科夫 失而復得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蘇德之間進行了反覆的拉鋸,進行了四次哈爾科夫戰役,幾經易手,城市遭嚴重破壞,戰後重建。 哈爾科夫有數百個工業設施主要集中在機械和電子領域的開發,包括莫羅佐夫設計局和马雷舍夫工厂、哈爾科夫拖拉機厂等前蘇聯時期的重要工廠。 哈爾科夫始建於1654年,經過了幾世紀的發展到19世紀末期,該城市逐漸發展為俄罗斯帝国工業、貿易和烏克蘭的文化中心。
哈爾科夫: 熱烈響應!烏克蘭國際傭兵團 美國3000人願意加入
俄軍在烏克蘭多條戰線陷入苦戰,昨日一度攻入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但最終未能站穩陣腳,烏軍在一輪巷戰後擊退俄軍,收復哈爾科夫。 烏軍仍在首都基輔頑強抵抗,俄軍火箭炮擊中一家癌病兒童醫院,至少一名兒童死亡及4人受傷。 俄羅斯代表昨日抵達白羅斯準備談判,惟烏克蘭一度不接受,但其後改變立場。 實際上,1942年的春季作戰,德軍放棄了佔領莫斯科的幻想,除了壓縮4個裝甲集團軍的規模外,還把佔領高加索的能源基地作為了重中之重。 為了完成戰略轉移,德軍統帥部把這個計劃稱為“藍色計劃”,共分三個步驟完成。 而從事後總結的角度看,德軍對高加索的進攻,早在巴巴羅薩計劃出臺之初就已經有了預案,只不過初始計劃是德軍佔領莫斯科以後,向小亞細亞和中東包抄的一部分。
哈爾科夫: 德國將宣告 史達林時期烏克蘭大饑荒為種族滅絕
而退過了北頓涅茨河的蘇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則沿着河岸,在庫爾斯克南部的奧博揚地區建立了陣地(這裏就是後來的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正南面)。 三月四日,德軍第四裝甲集團軍向沃羅涅日方面軍坦克第三集團軍發起了猛攻,但這次進攻並不順利。 雖然在強大的德軍面前,蘇軍付出巨大的損失(各坦克旅僅剩六輛坦克、各摩托化步兵營僅剩十六至二十人),但是蘇軍拼死的抵抗,使得德軍在兩天內只推進了六至八公里。 三月六日,曼施坦因下令:將突破口改到蘇軍第六十九集團軍和坦克第三集團軍的結合部;同時將隸屬“肯普茨”戰役集結羣的“勞斯”軍投入戰鬥。 在後面的戰鬥中隸屬“勞斯”軍的“大日耳曼”師,憑藉“虎”式坦克發揮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