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牛一開始還是想,好險他都提倡保障做高,不是一般的一百萬,而是推薦三百萬以上,或是十倍以上的年收入,「服務做得再怎麼地好,也比不上一開始把規劃做好」,二牛事後感概地說。 說到這波搶購失能險的風潮,陳銘正表示並不意外,他說,台灣的保險業是被輿論營造的市場,從白領菁英到市場主婦,就怕唯我獨漏。 不過,宏泰人壽多元行銷處副總陳銘正剖析失能險停售的箇中原因表示,「並不意外」,提醒民眾,長照險和失能險不同,主要差別在理賠條件大不同,如果擔心老後子女無暇照顧自己,應該買的是長照險。 等之病灶症狀、四肢麻痺、錐體外路症狀、記憶力障害、知覺障害、感情障害、意欲減退、人格變化等顯著障害;或者麻痺等症狀,雖為輕度,身體能力仍存,但非他人在身邊指示,無法遂行其工作者:適用失能等級第三級。 若被保險人可證明其另一正常側之肢體關節活動度大於上述表定關節活動度時,則依其正常側之肢體關節活動度作為生理運動範圍之測定標準。
- ,不問狀況是否康復好轉,甚至有很多保證給付條款,是無論被保險人是否生存固定給付—這樣就不需要每年訪視,保險公司每年或每月自動匯款到帳戶,一直到保證給付過後。
- 意思是指當 失能級數在 1~6 級時,保險公司都一樣會支付你 100% 的失能扶助金。
- 長照險在接受投保的標準相對失能險寬鬆一點,但60歲之後才買,保費相當昂貴,而且大多保險公司在65歲後就不接受投保。
- 買保險就像我們生病時去看醫生,只有對症下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 消費者要自己懂內容,不要業務員提供方案就照單全收,因為同樣是保險、相同歸類在”失扶/長照”險種,理賠內容卻是蚊子比大象,好運的買到好東西,正常倫買到差東西,總不能甚麼都靠運氣吧?
陳宣佑提醒,有些民眾會有保費越高,生活輔助金保額越高的迷思,但其時保額的高低,主要還是依據不同的商品有所分別。 以相同保障內容來看,有身故保險金的長照險,其保費較無身故保險金長照險,年繳保費約多出3成左右。 若是有預算考量,現在也有保障定期非終身的長照險,通常繳費年期與保障年期一致,有10年、20年2種年期,保費比終身型長照險來得便宜,可強化特定時間的長照保障。 過去,商業保險中的失能險,因能針對意外或疾病失能衍生的長照情況進行理賠,加上保費相對便宜,而成為民眾投保的重心。 但在2020年底失能險陸續停售後,針對長期照顧進行理賠的險種,改以長期照顧險(編按:以下簡稱「長照險」)為主。
失能險長照險: 理賠部分就分成兩部分
引來網友熱心協助分析,有人認為失能險的保障比長照險要廣泛,但也有人建議,應該要看看自己比較有可能變成哪一種情況再決定。 「失能險」原為「殘扶險」(即殘廢扶助險,或稱為殘廢險),由於主管機關認為「殘廢」一詞較有貶低歧視的意味,後來才改稱為「失能險」,僅名稱有變動,保障內容不變,保障因為疾病或意外造成的失能。 只要是身體器官、肢體、神經有缺損或失去原本的功能,例如:因為手指受傷,沒辦法自由彎曲、機能活動受限,就可能被認定為「失能」,並非整隻手斷掉、截肢,才能被認定為失能狀態。 除國泰人壽已決定11月底前,立即停售具5年保證給付的漾心叮護失能照護定期險,富邦人壽已發出通知12月底前停售其最高給付600倍的福氣久久失能扶助終身壽險外,台灣人壽亦將在年底前,會停售180及200系列失扶險。 但真正的長期照護險新契約件數及保費增長卻有限,據保發中心統計,投保率約僅占3%左右,顯見國人對於長期照顧或失智保障尚存著很大的缺口。 前項情形,被保險人於本契約終止前之免責期間屆滿翌日的週年日仍生存並持續符合「長期照顧狀態」者,本公司按各該週年日當時之保險金額的二倍給付長期照顧分期保險金。
還有很多種可能造成這樣程度的損傷,請記得這個算是三級失能,在11個等級當中,名列第三嚴重的程度,這樣就啟動了失能扶助金的理賠,代表是每個月或每年都會理賠。 此外,陳芳琪提醒,定期型與終身型各有優缺點,以保費來說,雖然定期型的失能險保費較便宜,但由於是以自然費率計算,因此當被保險人年紀越大,保費負擔也會較高,也要留意有無保證續保以及可續保年齡。 終身型只要在限期內繳完保費,就能享有終身保障,不過保費也相對較高,預算有限的人較不適合。 除了《Money錢》保險 AI 大賞評選出的高 CP 值「1 至 6 級失能扶助險附約」保單(請見《Money 錢》雜誌 10 月號),專家另外整理 3 張失能險保單組合配置,以 30 歲男性、年繳保費 1.5 萬元以內試算,提供讀者更多元的參考。 另外,根據內政部統計處 8 月資料,國人平均壽命為 80.9 歲,其中男性 77.7 歲、女性 84.2 歲,皆高於聯合國公布的全球平均壽命。
失能險長照險: 特定傷病險
但是相對地,務必注意保費可能在契約更新時隨之變動;如選擇即使非處於照護狀態也能夠更新的契約,則保費恐會更加高昂,建議被保人在制定新約前充分了解內容,以便順利完成手續。 失能險長照險2025 與一輩子的補償保障相比,如果更加重視保費的划算程度以及變更契約的彈性,則應尋找「定期型」的產品;若在事先制定的契約期間內達到條件,即可申請保險的給付,很適合未滿65歲的青壯年購買。 「儲蓄險」的部分保費會由保險公司另外儲存,並在解約或期滿時予以返還,因此不但能為將來做好萬全的準備,亦可透過保費來建構個人資產;而考量到臨時急需照護或是因病身故的狀況,也另有與年金或壽險等搭配而成的組合式保險。 但長照險的種類不計其數,給附條件也不盡相同,故為了找到最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必須考量其儲蓄功能、請領方式等要點;無論是本身存款貧脊、身邊苦無親友能夠依靠,或是希望接受完善照護服務的人,都應儘早開始進行比較。
- 長照類產品多,包括長照險、失能險、類長照險,民眾投保前應多思考自己想保障的方向與可能發生風險。
- 再者,由於絕大多數的醫療支出都是以月為單位,因此這款保險設有每月的定額扶助金,讓如沙漏般不斷流失的存款有所填補,不再只能苦苦等待保單年度的撥款。
- 過去,失能險就是市場上所謂的 殘廢險 / 殘扶險 ,只要投保這個險種,因故或因病造成殘廢情形,保險公司核可過關後,就可以拿到保險金,用以因應殘廢時的需求及花費。
建議你可以考慮「不還本」的失能險,代表你繳的每一塊錢都是真的在買保障,讓保險公司幫你承擔意外、疾病的風險,讓你每年要繳的保費比較低,剩下的錢都可以留在身邊自由運用,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意外險只保障「意外」失能卻要 1,000 元,失能險保障「意外+疾病」卻只要 400 元,那我為什麼不買失能險就好了? 以前,不了解失能險(殘廢險)的民眾以為要斷手斷腳才會符合失能險的理賠標準,但其實只要是身上器官失去原本的功能,例如:手臂受傷沒辦法達到自由活動的彎曲程度,經醫師診斷後就有可能符合失能狀態,並不是要整隻手斷掉接不回來,才會被判定成失能狀態。 失能險長照險2025 失能險的理賠認定,是依據失能程度對照失能等級表中列出的理賠倍數,來判定要支付多少比例的保額。
失能險長照險: 疾病百科
失能險在理賠條件上相對寬鬆,一般人以為一定要殘廢才能獲得理賠金,但其實在1到11等級的失能表中,很多疾病都可以申請理賠,例如失智、洗腎、類風濕關節炎等,根據等級輕重可獲得的理賠金也不同。 從今 年下半年起,多家壽險公司開始停售或改版調整失能險商品內容,新聞消息一出,許多民眾擔心萬一以後買不到,或是未來買會變更貴,趕在停售前找保險業務員詢問,反倒引起民眾詢問及搶購風潮。 機能永久喪失及遺存各級障害之判定,以被保險人於事故發生之日起,並經六個月治療後症狀固定,再行治療仍不能期待治療效果的結果為基準判定。
失能險長照險: 新聞自律規範
如果眼前出現一顆顆黑色的異物,像蚊子一樣,但怎麼揮也揮不走,小心,很可能就是長時間使用3C產品,用眼… 在醫學上認定的失能程度,可分為以下三級: 輕度失能:一至二項ADL 失能者或僅IADL 失能之獨居老人。 ※本附約續保時,按續保生效當時依規定陳報主管機關之費率及被保險人年齡重新計算保險費,但不得針對個別被保險人身體狀況調整之。 要保人如不同意該調整後之保險費,其保險效力自保險期間屆滿後即行終止。 想像一下,先生失智,小孩才 3 歲、6 歲,一個女人要同時照顧病人和 2 個小孩,會是什麼樣的場景?
失能險長照險: 保險熱門新聞
保戶最好留意每一家保險公司,對於受益人所提供的診斷證明書,以及長期看護狀態定義的複查條件。 失能險長照險2025 例如:「每年」提供診斷證明書,當然優於「每季」或「每月」的保單。 長照險是近幾年來新興的保險種類,當被保險人因身體缺失或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時,可提供看護輔助費用,來照顧被保險人。 保險達人劉鳳和說,長照險主要給付的是失能和失智情況者,失能的給付判定依據是「巴氏量表」,而失智則是以「CDR量表」來判定。
失能險長照險: 意外險保障窄,失能險保障廣,失能險比較好用
下表為失能等級表中,各失能等級所對應之保險金給付比例,以及月扶助金、一次性給付失能保險金理賠範圍。 失能狀態符合失能等級表 1~6 級標準,根據各家失能扶助險商品條款內容,每月或每年給付失能生活扶助金。 失能狀態符合失能等級表 1~6 級或 1~11 級標準,理賠一次性失能保險金(目前失能險一次金理賠範圍大多屬 1~6 級, 1~11 級理賠幾乎絕跡)。 這個還算是修改後更親民的版本了,104年以前買到的是需要巴氏量表250分以上才啟動, 而且規定領取全殘廢保險金(完全失能保險金),保單就終止 如果是每月理賠,更需要每月有符合標準(也就是每月要去看看醫生)。
失能險長照險: 不是解封是洩洪 完全的人造災難
如果希望降低保費,則建議考慮定期壽險;這類產品在期滿或解約時並不會產生退款,因此所需費用也比儲蓄型實惠。 但若被保人的狀態與保單所規定的照護條件並不相符,便可能無法獲得給付;且其保障會隨契約期滿而結束,故較適合本身已有終身壽險、僅需單純照護保障的人選擇。 失能險長照險 陳宣佑表示,長照類產品多,包括長照險、失能險、類長照險,民眾投保前應多思考自己想保障的方向與可能發生風險。
失能險長照險: 投保失能險必問5大題!連業務都誇你
對此,沈玫君建議,多元打造退休後收入來源是讓老後生活得以安穩的做法。 雖然許多保險業務員,認為長照險最大的問題在於「定義模糊」與「很難理賠得到」。 失能險長照險 但個人認為,不是只有長照險,類長照保單其實也有相同的問題(這部分將在日後介紹另兩種保單時,再詳細說明)。
失能險長照險: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其中失能狀態必須符合 6項生活自理障礙其中的 3項,包括無法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行動、更衣,並取得醫師開立的巴氏量表。 而失智的判定是在意識清醒下無法分辨時間、場所、人物,符合其中 失能險長照險 2項,且依臨床失智量表評估達中度以上。 錠嵂保經表示,雖然長照險與失能險都是因應長期照護功能設計,但長照險須每年回醫院鑑定是否符合保險金理賠給付條件,認定範圍較狹隘。 失能險只需經醫生認定符合「失能等級表」1-11 級、79 項的資格標準,不須每年重新鑑定,相對理賠認定範圍較寬。 這也是為什麼保險業務員在幫保戶規劃長照商品時,多半會優先選擇失能險的原因。
所謂免責期是指被保險人經醫師認定符合長照狀態,且自第 91 失能險長照險 天起長照狀態仍持續,才會開始給付相關保險金。 失扶險並沒有免責期,而是自醫師診斷確定符合失能等級表中的任一項失能程度,即日起便給付保險金。 今年 50 歲,熱愛三鐵運動的聯众保經總經理姚永年,他在替自己做失能保障規劃時,也是先選擇失能扶助險而不是長照險。 民國107年6月時修正了「保險法」,將以前使用的殘廢、身心障礙等用語統一稱做「失能」,「殘扶險」因而改為「失能險」和「失能扶助險」。 失能險、失能扶助險,即是用來轉嫁因疾病、意外導致失能,而喪失工作、生活能力的失能風險,是一種混合了傷害保險、健康保險概念的保險。 近期又傳出知名藝人因病長期臥床的消息,看著這樣的新聞,你是否該檢視自身長照保障是否足夠?
相較於長照險的理賠認定,分為「失能」(依巴氏量表等臨床評量表)及「失智」(依CDR等量表評斷失智程度)兩大類;失扶險的評斷標準,不著重在失智程度,而是以失能的嚴重程度來判定。 失能險長照險 此外,也必須同時符合前述三項理賠條件,若其中一項不符合,就無法申請理賠。 今天帶你認識失能險,以及了解購買前的四大注意須知、投保時要如何選擇。
由於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對於長照方面的需求也日益上升,若是醫療花費超出健保給付範圍,恐讓病患及照顧者吃不消;不只老年人的長照需求增加,青壯年族群處於職災、工作壓力、不規律作息等環境中,也容易提高失能風險。 假如同樣條件下投保2百萬元且失能,1年理賠36萬元,平均每月3萬元,相對充足,只是1年就得繳交逾8萬元保費。 但,需要留意的是,上述這種產品所提供的失能保障通常比較「陽春」,若想拉高失能保障的話,對許多小資族來說,可能所費不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