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冬,甫於日本東京取得博士學位的聖嚴法師應美國佛教會沈家楨居士之邀,赴美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長兼任副會長及美國大覺寺住持一職。 1977年5月,應當地學佛青年的需求而開辦禪坐訓練班,於是假沈居士的「菩提精舍」主持第一次禪七。 1978年底,在弟子的協助之下,於紐約市皇后區(Queens)林邊(Woodside)租下一層房子,成立「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為固定道場。 翌年7月,聖嚴法師為了紀念恩師東初老人,特將此禪中心命名為「東初禪寺」,英文名稱則為「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Culture」與位於台灣的中華佛教文化館名稱相同。 1979年於同為皇后區的愛爾姆斯特(Elmhurst)的柯羅娜街(Corona)集資購置一處二層樓的舊磚房,於1981年5月10日落成使用。
而大學院教育的目的,則是要為大普化教育、大關懷教育培養人才,因此必須要將大學院教育辦好,才能真正落實三大教育。 本書招致宗教界正反兩極的反應,而基督教基本教義派信徒,更是極力地加以攻訐。 此後關於宗教的專著論述先後出版:1968年出版《比較宗教學》、1969年8月寫成《世界佛教通史》上冊,此二書目前仍為華人地區佛教教育課程通用的教本。 面對佛教環境逐漸變差,部分不肖僧侶玷汙佛門,遭到居士信眾甚至其他宗教信徒的誤解與批判,聖嚴法師感念於環境的隳壞與教義之不彰,遂起而為文,以匡正佛法。 法鼓山聖嚴 在那個階段的早期,主要由煮雲法師在台南公園裡公開演講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但隨著煮雲法師的身體狀況不佳,也停止應戰了。
法鼓山聖嚴: 理念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除承繼東初老人之志業之外,更將佛法簡化為國人能夠理解、接受與運用的觀念及其修行法門,接著展開弘法利生的大菩薩行儀。 法鼓山聖嚴 隨後由於農禪寺與中華佛學研究所信眾與學生與日俱增,遂於1989年因緣購得今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的一塊土地,聖嚴法師將之命名為「法鼓山」,故以「法鼓山」為名之成立財團法人,從事社會教化,心靈輔導及關懷弱勢等公益活動。 第二、運用現代文化的各式活動普及佛法:譬如文化傳播的運用,除出版的各式叢書及影音產品外,還透過電子、平面及電視媒體拉近與社會的距離,傳達佛法對當前社會議題的關懷,並定期舉辦佛教相關藝文展覽,讓民眾從藝術欣賞中進入佛法的堂奧。 在推廣課程方面,則有「聖嚴書院」的設立,有次第、有系統地在各分院、共修處開設佛學課程,為社會大眾學佛的最佳管道。
- 自太虛大師、印順導師推動人間佛教以來,台灣佛教界也如火如荼地繼踵之。
- 這些基金會在他身後,仍然持續不輟地推動著各項教育弘法、利生濟眾工作,在社會上發揮著正向影響力。
- 2001年創校的僧伽大學,目前已有佛學系、禪學系及僧才養成班,培養多元弘化人才。
- 人類的一生,從初受孕即開始的胎教,到死亡時的臨終關懷及往生關懷之間,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層面,都是我們關懷的焦點。
- 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表示,「菩提心」是他在聖嚴法師座下學習到最重要的教誨,也是佛法最核心的內容。
1997年法鼓山台東辦事處因環境所致而意欲另尋新場所,幸遇信行寺也在尋覓適當接掌者,因而促成了法鼓山台東信行寺的成立。 法鼓山聖嚴 1997年12月25日辦事處正式遷至台東縣台東市信行寺,,並持續掌理法務迄今。 齋明寺建寺之初原名為「福份宮」,1873年(清同治12年)第二代住持黃普瑟居士改建瓦茸堂宇,更名為「齋明堂」,法脈轉承齋教龍華法脈。
法鼓山聖嚴: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法鼓」的典故出自佛經,除了以法鼓為名的《大法鼓經》,《法華經》中也有多處出現此二字,「擊大法鼓」意指敲響佛法淨化心靈的鼓聲,使人心獲得安樂與平靜,就如同佛經中常見的「降法雨」、「震法雷」、「吹法螺」,同樣有弘揚佛法、滋潤眾生、降伏萬魔之意。 原來就在聖嚴法師等人持咒求地的隔天,空有金山道場卻苦於無人主持管理的全度法師,也持誦起〈大悲咒〉,祈求菩薩指引找到合適人選。 第三天早上,聖嚴法師的一名在家弟子突然得到靈感,前往造訪位於自家公司對面的寺廟,在廟中遇到了全度法師,並在聊天中談起了金山道場這塊土地……於是,聖嚴法師的求地心願,與全度法師的求人心願,就在這麼不可思議的因緣牽引下,彼此相應,一拍即合。 世間竟有如此巧合,而且還這麼碰巧,剛好被遠渡重洋而來的他們看到了這份古文獻!
1979年開始成立「禪坐會」;同年8月成立了「三學研修院」,成員即譯經院原有成員與禪七學員,共十位。 法鼓山聖嚴 該院進一步發展為「僧團」,而初期僧團運作的所在地即是在農禪寺。
法鼓山聖嚴: 出遊尿急車上嬉鬧喊救命 民眾報案警圍捕5人全送辦
因此,法鼓山近年來舉辦佛教化的聯合奠祭、聯合婚禮、聯合祝壽等儀式,便是希望引導大眾將四環觀念落實於生活中。 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曾獲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的聖嚴法師,因著單純的信念「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積極入世弘法,並創辦法鼓山;然而回顧其一生,其實充滿顛沛流離、考驗與轉折。 回顧聖嚴師父一生,充滿了考驗與轉折,但師父總是抱持願心與悲心,在無路中尋找出路,終於創建了法鼓山,更將漢傳禪佛教,弘傳世界各地。 雖然聖嚴師父已經圓寂,但老鼓手所擊響的清淨法音,將永遠隨眾演化,弘徧十方。
法鼓山聖嚴: 中華佛學研究所
創辦人 聖嚴法師曾說:「大悲心就是菩提心,也是能夠讓我們徹悟成佛的心。」在告誡〈菩薩行〉中,更明確開示:「如何成佛道?菩提心為先;何謂菩提心?利他為第一。」這也正是「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命名的核心精神,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老人圓寂之後,一度停擺了的文化事業,直到聖嚴法師回國後,在方甯書教授的協助下,於1980年5月成立了「東初出版社」,以承續東初老人的文化使命。 法鼓山聖嚴2025 出版社成立之後,首先出版了七冊的《東初老人全集》;其他出版物為聖嚴法師編寫的基礎佛教入門書籍,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戒律學綱要》等。 此外,並出版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術論文著作,另一方面也同時出版「佛學小叢刊」與大眾結緣。 1989年法鼓山創立,東初出版社開始化不同書系,包括「寰宇自傳」、「禪修指引」、「智慧海」、「現代經典」等系列,以及「有聲書」系列有聲書籍,並於1994年集結聖嚴法師之前所有著作,輯成一套四十七冊的《法鼓全集》。 法鼓山聖嚴2025 1995年7月將東初出版社擴大為「法鼓文化」,朝向多元出版事業發展。
法鼓山聖嚴: 鼓山限量春聯「福慧自在」
但有時心要往哪個方向,不是可以自主的; 而且似乎總是重複某種固定模式,無法跳脫。 學習唯識了解心的運作,用智慧的方式生活, 開啟心轉境的力量,做自己的主人。 4/22、23 (週六日) 敬邀大眾一同參與,地藏法會及三時繫念法會,追思前人、利益陽上眷屬,冥陽兩利,福慧雙修。 本課程以瑜珈的體位法配合靜心呼吸,讓緊張的肌肉舒緩,改善姿勢體態, 平衡神經系統,進而提升免疫力。 其學制課程為每年招收十至十二名具大專學歷之研究生,授予三年課程。 由於「法鼓山大專青年學佛會」和「法鼓山學佛營隊」皆是以大專青年為主要成員,因此在1998年合併為「法鼓山青年服務隊」,1999年為了組織完整並擴大服務已經畢業的青年,故改組為「法鼓山大專青年會」,簡稱「法青會」,主要成員及服務對象為18歲至35歲的青年。
法鼓山聖嚴: 慈悲三昩水懺要解
應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之邀,出席日本京都「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第一次籌備會議。 東初老人承繼太虛大師遺志鼓吹建立「人間佛教」,故與幾位佛教青年合辦了《人生》月刊,當聖嚴法師投到東初老人座下時,正當《人生》月刊原主編提出請辭,於是法師從投稿者而成為主編,前後共服務了兩年。 1961年農曆8月,法師於基隆八堵的海會寺,依止道源能信長老(1900年-1988年)座下,求受「三壇護國千佛大戒」(分授沙彌戒、比丘戒、出家菩薩戒),並被選為沙彌首。 法鼓山聖嚴2025 法鼓山聖嚴 在國內外佛教界擁有崇高地位的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九月二日將其象徵僧團精神中心的方丈(住持)職位傳承予弟子果東法師,完成世代交替。 由於果東是以黑馬之姿接下第二任法鼓山方丈職位,讓許多信眾都跌破眼鏡。 法鼓山聖嚴 直到東初老人百日後,聖嚴法師終於順利接任文化館館長以及農禪寺住持,然而大大小小的考驗依舊接踵而至,其中最令他頭痛的一樁,就是位於北投的農禪寺,因北市府計畫開發關渡平原,面臨土地將被徵收的拆遷命運!
法鼓山聖嚴: 鼓山國際關懷生命獎 頒獎典禮
法鼓山向來以推廣禪修為主要弘法重點之一,於是於2000年5月成立「禪修推廣中心」,裨使禪修活動能更系統化、普及化,並也研發各式適合現代人的禪修活動。 1982年開始成立「念佛會」,週週舉辦共修,人數最多可達上百人。 農禪寺除了定期舉辦共修之外,早期各單位如基金會、法鼓文化等辦公室均設置在此。 時至今日,其不僅是法鼓山的活動核心,更是蘊藏了法鼓人共同的記憶,亦是弘法之重要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