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自主建立個人學習藍圖的學士學位學程,你可以接觸到科技發展、人文社會、創新設計或創業的最新議題與趨勢,透過人文藝術、社會實踐、科技、海洋、商管的跨領域課程學習,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客製化跨領域專業能力。 本:辦學層次爲本科的高校;職本:辦學層次爲職業教育本科的高校;專:辦學層次爲專科的高校;民:民辦高校;外:中外合作辦學(含內地與港澳台合作辦學);獨:獨立學院;成:成人高校;(分):高等院校的校區,不具備獨立備案資格。 鄒魯、顧孟余、陳公博、褚民誼、經亨頤、戴季陶、朱家驊、許崇清、張雲、金曾澄、王星拱、陳可忠、李凡夫、劉渠、崔金錫、李嘉人、楊毅、黃煥秋、李岳生、曾漢民、王珣章、黃達人、許寧生、羅俊、高松等人曾先後擔任或代理中山大學校長一職或其他類似職務。 南校區的懷士堂,孫中山曾於1923年12月21日在此發表演講,提出「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在台復校的國立中山大學沿用大陸時期原校歌,但因已經不在廣州,故將原詞首兩句改爲「中華文化 國立中山大學 源遠流長」。
- 由於多所以中山大學爲名的學校皆為列寧式黨國所創,在建校時均以爲國家革命和建設培養專門人才爲目標,對學生進行基於社會主義特徵的黨化教育(partification of education),美國華裔歷史學家葉文心將這種模式概括爲「中山大學模式」。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90年代後不再以官方形式使用此稱謂。
- 高30英尺(9.15米),寬50英尺(15.25米),共分三門。
- 此外,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也是在大鐘樓禮堂所召開。
- 但由於經濟極端困難及隨後的文化大革命,此建設計劃沒有實行。
- 關於永續的議題,我們無人可以置身事外;而面對社會對於大學的期許,中山大學亦將USR與SDGs相互連結,透過研究教學的影響力共同推動更美好的永續發展。
2018年共獲得31億元科研經費,位列全國高校第六位。 2019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年度項目立項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立項數位居全國第二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受理期獲資助項目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二位。 截止至2019年底,中山大學有19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入選學科領域數量僅次於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並列國內高校第3位。 其中有15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 在第四輪全國學科水平評估中,學校50個學科參評,A類學科數(A+、A、A-)14個。 該校使用廣州的原國立中山大學的校訓、校歌,也長期在自述校史中申明本校為1924年成立的國立廣東大學及隨後廣州的原國立中山大學的延續。
國立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模式
大鐘樓還是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會址,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9月,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在珠海市唐家灣建成;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併,原中山醫科大學校址成爲中山大學的廣州校區北校園;2004年9月,中山大學在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的新校園落成,成爲該校廣州校區東校園。 至此,中山大學由單一校園發展爲多個校園,傳統校區康樂園也因此改名爲廣州校區南校園。 1949年(民國3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廣東戰役。 國立中山大學2025 13日,中華民國政府自廣州緊急疏散至重慶,部分國立中山大學師生員工隨同政府轉移,後輾轉至台灣,成為1980年(民國69年)國立中山大學在台復校的重要推動者。
- 國立中山大學餘部則由中國共產黨接管,後經改組成為當今中國大陸廣東的中山大學。
- 2006年,與美國賓州大學啟動「雙聯學位學程Dual Degree Program」,並與國立成功大學舉辦首屆「城灣盃」交流競賽。
- 校區選址於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新湖街道圳美附近,公常路以北、廣深港客運專線以東的豬公山周邊。
- 雖然李眉蓁於2020年7月23日自行宣布放棄該碩士學位,但校方還是於8月決議撤銷處分。
- 同年,國立中山大學舉行「廣東臺灣學生聯合會」成立大會,主張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動臺灣民族革命。
- 材料國際學院國立中山大學與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於2017年共同宣布設立「材料國際學院」,明年秋季招收碩士班學生,初期借址中山大學校內授課,未來將落腳台灣中油舊廠的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研發專區內。
當時實際主持校務工作的為副校長朱家驊,在其主持下力求教育與社會的溝通。 國立中山大學 1927年(民國16年)1月,魯迅從私立廈門大學被聘至國立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8月,更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1928年3月,復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原中國文學系改爲中國語言文學系,英國文學系改爲英國語言文學系,史學、哲學、教育學仍沿用舊式,與前兩者合稱爲國立中山大學文史學科。
國立中山大學: 相關連結 | Related Links
2009年,中山大學校友總會正式確認《山高水長》爲中山大學校友之歌。 國民政府在統一全國後,遂模仿法國大學區制度,在全國多地設立中央級或地方級的」中山大學「,希望以此強化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訓政的合法性。 從2009年秋季開始,中山大學開始在大一實行一學年三學期的制度。 實行三學期制後,將有兩個長學期和一個短學期,共三個學期。 其中,秋、春兩個學期各爲十八周,夏季學期爲四周半,寒暑假不變;新生軍訓安排在夏季學期。 另外,改革後,每節課的時間將增加5分鐘,從40分鐘延長到45分鐘。
同年3月孫中山逝世,廖仲愷提議將學校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以茲紀念,10月獲國民政府批准。 「智慧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歐盟第七期科研架構計畫(7th Framework Programme, FP7)社會經濟人文領域國家聯絡據點(SSH-NCP),「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國立中山大學學生會成立於2007年,依據大學法及國立中山大學組織規程設立,為中山大學全校的學生自治組織,具有中山大學學籍的學生均為當然會員。
國立中山大學: 附屬醫院
關於中山大學主體部分以及其源流高校的具體沿革,請參見中山大學校史#沿革。 此條目的主題是於1924年在廣州成立,並在1952年院系調整後所重組的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2025 關於1980年在台灣高雄復校的大學,請見「國立中山大學」。 廣州淪陷前夕,部分師生員工隨同政府疏散至重慶,後輾轉撤退來臺。 國立中山大學餘部則由中國共產黨接管,後經改組成為當今中國大陸廣東的中山大學。 1925年,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廣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併入,分別改為國立廣東大學醫學院、工學部。
國立中山大學: 學生專區
2008年,入選第二梯次「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並與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共組「T3大學聯盟」,兩岸中山大學亦締結姊妹校。 同年,啟動「南星計畫」,招收低收入戶、原住民子女和外籍配偶子女學生入學。 國立中山大學2025 國立中山大學 而歷經號稱「台灣新大學教育運動」的多年發展後,該校明定核心價值為 「至於至善」指導研究,總體目標為「培育社會菁英與領導人才」指導教學。
國立中山大學: 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
中山大學學生會自2019年起採議會內閣制,學生議會議員由全校各學院學生分別選出,學生會會長及行政中心各部長從學生議會選舉產生,具有解釋、仲裁等權的評議委員則由會長提名學生議會同意任命。 另外,學生宿舍自治委員會亦屬於學生會架構下,但經費、運作均獨立,僅須將年度計畫書送學生會備查。 該校的海洋政策研究中心 國立中山大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是臺灣最早的海權智庫。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音樂學系
2021年,增設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社會創新研究所、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海洋科學與科技全英語博士學位學程。 受疫情影響,本次為繼2019年在高雄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後,再度以實體博覽會的形式進行,共招集了全國91所大專院校196計畫團隊共同參與。 國立中山大學前身國立廣東大學建校時主校區(包括校本部和文理兩學院、天文台圖書館及附屬學校)在原高師所在地(廣東貢院舊址),校門開在文明路上。 由於多所以中山大學爲名的學校皆為列寧式黨國所創,在建校時均以爲國家革命和建設培養專門人才爲目標,對學生進行基於社會主義特徵的黨化教育(partification of education),美國華裔歷史學家葉文心將這種模式概括爲「中山大學模式」。 2005年5月,中山大學與廣東東寶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創辦獨立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校址在廣州市天河區和東莞市麻涌鎮;2006年10月,與廣東珠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創辦獨立學院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校址在廣州市從化區。
國立中山大學: 校友
「城」代表成大,取名台南府「城」,又與「成」大諧音;「灣」意指中山的西子「灣」。 「城灣盃」以西元紀年,偶数年為成大主辦,奇數年則是中山主辦,2006年為首屆。 2009年,因應興大加入第二年,第四屆的比賽改名為「興城灣盃」。 國立中山大學2025 2011年納入國立中正大學的參與,更名為「正興城灣盃」。 對表演藝術、創作、幕後工作、海洋生態保育有興趣的同學,千萬不要錯過擁有無敵海景、依山傍水的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全英語卓越教學中心專業經理人
別稱西灣人的大學生皆具有「標準蛙式25公尺」的畢業門檻,相當於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的「塾生皆泳」以及國立成功大學的「3000公尺長跑」傳統。 1935年(昭和十年),高雄市役所為了迎接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在西子灣興建一棟2層樓的和風建築「高雄觀光館」。 臺灣戰後時期,成為蔣公行館之一,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宋美齡伉儷每逢南下必駐蹕此館。 1980年移交大學校方管理,1999年賦予別名「西灣藝廊」,2004年晉身高雄市市定古蹟。 國立中山大學擁有若干全台首創之院系所,包括海洋科學學院與相關系所、社會科學院、外國語文博士班、EMBA及社會學系(所)等等(見列表「*」符號標注處)。
其中,廣州校區南校園位於廣州市海珠區,別名「康樂園」,是中山大學的傳統校區;廣州校區北校園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是原中山醫科大學的校區;廣州校區東校園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的廣州大學城內;珠海校區位於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鎮;深圳校區位於深圳市光明區豬公山。 此外,中山大學也擁有規模龐大的醫院體系,現有十家直屬附屬醫院和多家非直屬附屬醫院。 2010年,成立「校友服務中心」,並成為「高高屏教學資源中心」中心學校,發揮區域教學資源整合、分享之效益。